北方的年味是从撒年糕和蒸豆包开始的。
年糕这东西,南北都有,但做法不同,南方为打,北方为撒。
北方吃年糕,只吃一季,吃法也简单,只有蒸、炸两种,口味也只一种,只吃甜。南方的年糕,一年四季都可吃,口味咸甜都有,而且做法丰富多样,片炒,汤煮都可,入口颇有嚼劲,但不像北方年糕那样粘牙。我初来杭州,见路边有卖炒年糕的,很吃惊,买了一份,里面加青菜,鸡蛋,酱油,味道不错。
北方撒年糕用大黄米,大黄米样貌与小米近似,粒小,金黄,区别于大黄米有糯性。撒年糕时,第一层放煮的半熟的芸豆,然后把黄米撒上去,等到蒸的变色变硬,再撒一层,往复如此,撒到最上面,铺一层芸豆,入旺火蒸。蒸熟的年糕极黏,小孩吃,要父母先用筷子夹成小块,黄米年糕蘸白糖吃,味道甜美难忘。
炸年糕是炸熟年糕,切薄块,用费油,炸好后,油亮,外皮微酥,咀嚼能听到碎裂声,做早饭颇好。
豆包是一种包子,只不过馅料为小豆。红小豆,赤豆,赤小豆都可,用大黄米做的是粘豆包,这大概是北方的一种吃食,南方吃法则是把小豆煮熟压成豆沙,做豆沙包。粘豆包的做法和材料与年糕相同,区别于年糕用整颗的豆子,豆子撒在外面,豆包则要事先把豆子煮熟,捣烂,加糖,做成馅。开水和面,滚长条,切等齐小块,拍成薄饼,将捣烂的小豆包放在里面,捏团,滚圆,蒸时在笼屉底铺一层玉米叶,以防黏锅,玉米叶是秋天就洗净晾干备好的。豆包味道香甜,吃时蘸白糖,红糖均可。
旧时农村,每家院里都有一口大缸,不装水,就只装做好的年糕和豆包,一整缸,可吃一冬。
父亲颇爱粘豆包,一顿能吃仨,什么也不蘸,我吃时喜欢蘸白糖,前几年父亲害了肠胃病,不能再吃黏、糯食物,母亲过年就不再做了。母亲爱吃年糕,江米的,我每年回家,都会给母亲买点。
我不食撒年糕八年矣。
过年要吃铜炉火锅。
铜炉火锅历史已有千年之久,不过若说流行,大概只在北方。南方火锅,派系多,种类杂,以川系、粤系为主,九宫格,鸳鸯锅都很有名。
铜炉火锅可涮,可煮。贴秋膘吃涮羊肉,过春节则吃酸菜白肉。
用碳夹把烧红的木炭放到锅胆内,炭量加到与锅沿齐平为佳,高汤加酸菜煮成锅底,高汤以鸡汤为佳,上面依次放海带,炸丸子,炸豆泡,粉条,猪血肠,酸菜打底,白肉铺顶。也有人好用野山菇调汤,榛蘑,草蘑,松蘑,味道更鲜,锅里煮野鸡、狍子肉,鹿肉。
铺顶的白肉要选五花肉,一层瘦,一层肥,吃起来油而不腻,猪后臀尖部位的五花肉乃五花肉中上品,肥肉遇热易化,瘦肉久煮不柴,五花三层分明,厚度相当,一整块五花肉厚度为一寸左右。五花肉下锅前要用热油淋,淋至肉皮酥脆。
吃铜炉火锅,乃平生一快。
北方过年,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我家吃饺子要食素。
不仅饺子食素,年夜饭也食素,因为母亲要为菩萨上香。
每年春节,母亲都要给菩萨上香,以香达信。家里供奉的菩萨是南海大士观世音,白蓝的瓷塑的像,母亲是很看重上香的,行叩拜礼都极其庄重,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左手上香,先上中间,再左,再右,香插的很直,很平,且间隔不过一寸宽。
母亲拜佛,多是为我。
素食的年夜饭也是非常不错的。
佛家有五荤之说,既大蒜,葱,小蒜,韭菜,洋葱,所以母亲做的年夜饭,除了没有鸡鸭鱼肉,亦会把这些避开。具体哪些菜,我大概都忘了,但年夜饭所吃之物,必要讨个好口彩,吃粉丝,粉丝不可剪断,取“常吃常有”之意,吃生菜,取“生财”之意,吃芹菜,取“勤勉”之意,吃花生,取“步步高升”之意。
年夜饭的饺子,吃的最多的是白菜豆腐馅,极清淡,豆腐入馅,口感软糯,我对豆制品都颇有好感,我是赞同豆腐入馅的。有一年听说一个亲戚家做了油条粉丝馅的饺子,油条也能入馅吗?很想尝尝看。
后来我到了外面,有时吃到白菜馅的饺子,会想起我的母亲,想起白蓝的瓷塑的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