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原因除了身体、生理上的原因和一些不良嗜好的影响外,主要就是心理上的原因。心理因素是失眠的最关键的、也是最难解决的原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工作压力大,人的心理紧张、焦虑、压抑、不平衡,致使难以入眠。
❤️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的一种主动过程。关于睡眠,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睡眠是扩散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中枢神经结构的功能,当抑制过程占领全部大脑皮层并扩散至皮层下中枢时,即出现完全的睡眠;另一种观点认为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有关,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上行抑制系统,其活动可对抗上行激活系统的作用,从而引起睡眠,此系统一方面接受来自躯体和内脏感觉的上行冲动而诱发睡眠,也能接受前脑的梨状区、扣带回和视前区的下行冲动而引起睡觉。
❤️人在睡眠时脑细胞发放的电脉冲并不比觉醒时减弱。这证明大脑并未休息。所谓的抑制也只是进入了一种新的运作方式。研究还发现,从动物体内提取的“睡眠肽”,经过注射也可以诱发睡眠。
❤️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睡眠是受我们的意识控制的,与专门的中枢管理机构有关,睡眠时人脑只是切换了一个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疲劳时,人脑由兴奋状态进入抑制状态,抑制从局部逐渐向周围扩散,当抑制达到一定范围时,就进入了睡眠状态。在脑干的中央部位的“网状结构”,对睡眠起到重要的引发作用。
❤️人对入眠的主动把握,是从意识和感觉上进行的。尽管入眠时多是在不知不觉中,但只要留意一下,还是可以发现、体会到入眠时的意识、感觉和身心状态是怎样的,达到这种状态就能很快入眠,偏离这种状态就容易失眠。从这个角度看,入眠的实质其实是心神意识的收敛、潜藏、休憩,与能量物质、信号及心脑的运作状态有关。心神是“夜舍于心而昼居于脑”的。“舍”者,家舍也,是休养生息之地、运筹之帷幄。所谓“心为神舍”是说心是神之根基,是心神的休憩、滋生、运筹、圆满之处。当心神归舍,作深度的休养生息时,睡眠就开始了。
❤️中医认为,入眠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一种状态。当心神意识的圆融、混沌感与潜藏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就是睡意来临的时候。
❤️当人的意识进入圆融、混沌状态,即包含着对以阳性的清醒的、分析性的、冲动性的、向外、向上的意识状态的抑制,但只有这种抑制和状态还不够,还要有局部的、“点”性的下行、收敛、潜藏,这两种意识、感觉和机制谁先走头一步都没关系,关键是另一方要及时跟上来,两者融合为一种新的意识、感觉机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