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1、感受性:对刺激产生感觉的范围起始点反映一个人对适宜刺激感觉的能力。感受性的高低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2、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绝对感受性: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可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在强度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觉察出它们的差别,这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5、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间存在某种关系,K=ΔI/I,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6、对数定律:费希纳,P=Klg I,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7、冥定律: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P=KIn
8、知觉恒常性(00、05):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9、颜色恒常性(13):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保持相对不变,就是颜色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不同角度观察统一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无论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
(大小恒常性: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小是有变化的,但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明度恒常性: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
10、定势:定势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11、似动(08):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2、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指没有预订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13、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14、辐合思维: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既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是有范围,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15、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存储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16、想象(04、11):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基本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17、表象(10):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8、语言表征:语言表征是指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它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
19、动机(12):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20、练习: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1、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不是直线式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22、技能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影响。
(迁移指个体已获得的知识、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学习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
23、图式: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 (脚本:特定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