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活世上,脱离不了群体生活,要想获得经济独立,就必须要有工作。待业青年,是最不受人待见的青年;适龄青年,是最适合速婚的青年。这个社会有它冷酷的行为准则,谁也不敢落后一点,于是就多了一部分盲目择业的人。选择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是随波逐流,还是从心自我抉择?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而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是: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他提到的工作是做有意义的事,并不是社会认可的有意义的事,是你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而这有意义的事并不一定能给你带来财富和权利,但它能让你内心丰满,兴趣盎然,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有一样东西是不能从别人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就是这最宝贵的自由,可惜的是,也有很多人不曾拥有,或者不敢去追寻。幸运的人,一毕业就顺利地回到家乡,由父母帮他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很快地结婚生子;也一大部分的人,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他们有的是面对未知世界去闯的勇气,很显然地,他们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但是他们大多没有后悔。真正听从心内的声音去选择、去做的人,即使失败了也哪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呢?
有时候会形成一个怪圈,几百万人一起国考,几千人去争夺一个政府的职位。一年复一年,如此反复,盛况空前。我不相信那么多年轻人,真的都那么热爱那个职业,或者只是固守社会提示的规则。“你真的热爱吗,你真的喜欢吗,你真的适合吗?”你有没有这样问过自己?政府、银行、医院,这些都是非常受人追捧的对象,只要说出你工作的地点,对方都会连连赞叹,不管你在里面做什么,也不管你到底快不快乐。
我有一位女生朋友,毕业后在银行工作,她说她当时过得非常地痛苦,内心一点都不快乐,因为是柜台工作受尽冷眼,她想辞职,但是她的父亲一定不让她辞职,理由是“在银行工作听着都很响亮,以后找对象都会好找一点。”但,之于这个浊乱的社会,谁说不是呢?
[二]
高考之后选专业时,那时什么都不懂,只是觉得自己喜欢旅行,就打算选择旅游管理。出于一些考虑,我最终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看到专业名称当时也只是觉得应该挺有趣。后来,真正读了大学等到毕业后,才知道原来旅游管理出来后并不一定是做和旅游有关的事,如果有关的话也有可能是固定景区的导游;新闻专业的同学,也并不一定都到了电视台和报社工作;学数学的也有可能去教中文,学中文的也有可能去教英语……
当我第一次辞掉自己稳定的工作,离开喜欢的学生,为的是听得到内心声音的召唤,也不想此生就了无奋斗,一眼就到尽头。还未找到下一个工作时,与两位男同学在深圳约着吃饭,席间他们问我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我说:“我想要做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问那什么叫创造性的工作呢,语气里隐隐地夹杂着其他的声音,他们淡淡地笑了笑,笑我太天真太理想,似乎在说:“工作嘛,要什么创造性,你以为这个社会是你想就想的吗?”当时没有说的,后来我想明白了,我说的创造性,是指我的工作能够让我每一天学到一些东西,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东西,不是一天复一天的机械重复,而是每天可以创造出一点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来。
比如当老师的时候,读到一首新诗,重新温习一遍某篇文言文,以前学的一些东西突然又都明白了,或者在分析文章的时候,我突然有了自己的灵感,对文章有种新的解读。还有,管理班级的时候,由没经验到常常奇思妙想地想到一些新的办法,然后立马付诸实践。我想,之于我,类似于这些从无到有,就是创造性。如果让我坐在一个地方,每天的工作就是收钱,或者写些无用的材料,即使它是政府或是事业单位,一生稳定无忧,对于我也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不过所有的选择,不管是你的,父母要求你的,还是社会给予你的,都是你的选择。每个人的追求的目标都不一样,追求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人可以放弃财富,追求梦想;有的人放弃梦想,追求财富;也有的人将追求财富与名利,当作自己的梦想……这些都是不同的选择,应当尊重,罗素说过“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只是希望每个人的选择所得到的东西都可以心安理得,所追求的生活都可以享受之中,而不是被迫与抱怨。
[三]
“你有编制吗?”
很奇怪的是,现在只要问起我工作的人,得知是教师之后,接下来的问句必定是上面这句,连农村里干活的大爷都会问我这一句。初听这句话是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当时我有几位同学是老师,过年回家的时候他们讨论工作,其他的人就会问他们有没有编制,听到没有的话就会深深地表示很遗憾,我当时真的完全不懂这是个什么东西,为何大家都这么在乎它?自己百度过,也问过一些同学,到现在其实我也不曾真正懂它的意思,可能那些问的人也大概不知道自己在问什么吧,只是习惯跟着别人这样问,好像自己很懂的样子。他们意识里的这个“编制”意味着:你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职工,是吃国家口粮的还是打工的,是稳定一辈子的还是临时的……
我很想替之前那些当老师的同学回答:“关你们什么事啊!”我也很想在微笑背后这样回答:“我有和没有,这都没什么好自豪的。我有,我也不因此而止步;我没有,也不需要你为我遗憾,我都可以放弃刚毕业时几万元的安家费,一个编制又怎么能套住一颗想要追寻的心呢?况且你想有的话以后也都可以去争取。”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对话,譬如:
“你的孩子工资多少啊?”
“一个月就万把块吧”,语气虽听起来平淡微小,但每个字的细缝里都洋溢着自豪与得意。然后追问你的工资多少,你很诚实地说出了工资,他便会说这会不会太少了点,你这点工资怎么生活呢。
人人都活在攀比的环境中。我喜欢的居住环境是:彼此相互尊重,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理解他人的辛苦。即使不是由心尊重,也可以做到不挖苦,更不要过多的同情与遗憾,因为同情感叹的时候已经是对别人的伤害了。多向内看,而不是向外寻求。
我很欣赏日本电影里的生活态度,即使是《小森林》里回归农村的女大学生,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家播种、种田,村里的人没有任何人议论她的行为,反而会在她一年四季认真播种里看到她对生活的感恩与热爱,从而很尊重并且欢迎她的到来。如果这样的事情放在我们国家,可能又是一个地区的新闻头条:“女大学生毕业回家种田”,这样的新闻已屡见不鲜。
很多事实都被隐藏在外表里,不同区域的消费方式都不一样,大城市里的工资很高,消费水平也很高,但有时高工资也抵不过日常花销是常有的事,一个月过万更是普遍的事。有的明明没有过万,可是被父母四舍五入就轻松过万了。工资高就标志着生活水平很好了吗?在他们眼里,也许是的,难怪《小王子》里会说:“大人们都喜欢用数据说话。”真正的东西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看的,只是他们看不到,更不愿意用心看到。
我有时其实深深地感觉到,连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大材小用,好像让我读了这么多书最后教小学,很可惜的感觉。人家都是向上跑,而我看起来好像是往下走一样。有时我也会质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毕业前,大家在一起讨论工作时,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当老师,我们的导师建议要当老师的同学最好去教小学,从长远来看待工作:有个人的时间,有自己的研究,少点应试的风气……师母躺床上看书时,对众多人之中的我说:“我觉得你非常适合教小学,他们一定会非常喜欢你,而你也会做出成绩来。”毕业后我的很多研究生同学都进入了小学,而我进入了一座城市的高中,七月份里报道,学校的两位主任从教育局里将我接往学校,我听闻学校是初中和高中的综合学校,在车里我向校长请示:“校长,您让我教初中吧!”他回过头对我一笑:“教什么初中啊,没出息,你就教高中!”
因为同学间经常讨论教育时耳濡目染,所以我也想教中高段的学生,并且研究生的论文写的就是关于高中的情感教学,他们的烦恼我都经历过并且懂得,他们的年纪更接近我。但又因为中国的教育太过应试,特别是高中,长期下去不想沾染那些只关注成绩而不关注人内心真正成长的教育方式。但是我的要求被校长在一秒里否决了,所以我安心地成为了高中老师,但是没想到我教高中时,如此热爱,也如此享受,更确定了做什么工作主要是看人。也没想到,我现在又如此乐意教小学,有浓浓的爱,有我不断地创意,有自己珍贵的个人时间……
我并不一定是局限于该教哪个阶段的老师,我有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就是我的财富,财富可以在哪个阶段都携身拥有。于是多了一份自信,不管我从事哪种工作,只要合适就会珍惜当下,享受其中,认真创造。
[四]
我有位朋友,在我众多公务员的同学中,他算“混得”最好的了,“市长秘书”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很不错了,响当当的。我都可以想到旁人那些赞美的溢词,也可以想象到那些骄傲的表情。的确是挺骄傲的,作为朋友的我,更骄傲的是他对自己工作的一份思考,对做自己的一份坚持。
我们聊天时,才知道他诸多的忧虑,他说很多人在官场里会渐渐迷失自己,变成自己以前最讨厌的那种人。好像每个人都带着虚假的面具,说的话分不清真假,有权的人想要更多的权利在手,这样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他很害怕,在那样的风气里,尔虞我诈,和气里藏着枪林弹雨,而自己慢慢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我只问他:“你的儿子,你以后会让他当公务员吗?”
他很坚定地说:“不会。”
“那你会放弃现在的地位吗?”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也许有一天。”
有次与我的老师讨论某位领导,我们从没有看见他有过一丝笑容,每天都是面无表情地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做任何事情小心翼翼,因为害怕发生问题,学校几乎没举行过什么户外活动,教职工的幸福感也少,每个人都害怕犯错误,也变得小心翼翼。当时老师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他说:“这样的领导,他已经不是他自己了,把名分看得太重。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从来不需要受人敬仰畏惧,而是平平凡凡的谦卑。”工作有时跟随人一辈子,而工作让你长久带上虚假的面具,成为了一个不能痛快活着的人,想想真的得不偿失。
很多荣耀的背后,隐藏着悲哀的注脚;很多光鲜的外衣里,鸣奏着悲伤的曲调。世界以不同的形式聆听着大家的悲哀,是否热爱与是否快乐,无人在意,只有己最知。城外的人想走进来,城里的人想走出去,一批一批热血的年轻人被社会的观念送进这份“荣光”与稳定里。
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只要你喜欢,并且坚持做得出色,做出自己的特点,融入自己的热爱,你就值得去做,也值得别人的尊敬。最怕你选择了,不喜欢,还抱怨,更不敢改变。
在我看来,真正值得佩服的荣光是能够选择你喜欢的,坚持你热爱的,创造你坚持的,活出你自己的真实。每片叶子都是自己浇灌的,而不是他人肥料催化的,是花开给自己看的,不是拖着疲惫身躯还要取悦他人的低微。
【给不完美世界的情书】第十五封,写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