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之所以今天回看第一次导读视频,是因为直播时我根本跟不上。今天得空重新梳理王辉霞老师的讲座,做笔记,才发现信息量太大了,真的是不容错过。
首先王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结构性知识的知识?听起来很陌生又拗口的一个名词。什么是结构性知识?王老师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了解读。语言知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统称为结构性知识。任何语音,词汇,语法等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逻辑,这就是结构性知识。比如,book,包含有四个字母,其发音是/bʊk/,语义是书,预订...,这都是book自身的结构性知识。但只有一定的语境下,book才拥有鲜活的意义。I want to buy a book(书) for my son.I would like to book(预订) 2 tickets.那么在一定的语境中,拥有了其语用知识的意义时,我们说这就属于结构性知识的知识。
王辉霞老师此次讲座的主题是“新课标的新变化”。王老师首先以表格形式将2011年版课标和2022年新课标进行了对比。有些内容是继承和发展的,比如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附录。
梅德明教授说,本次修订继承与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英语课程的性质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语言的本质。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指的是课程的育人功能:英语课程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特殊贡献。
第三,按能力分级的方式设计具有基础性、进阶性和适切性特点的课程结构。
分层设计课程结构。
第四,确立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内容多维。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己、同伴、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管理机构。
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问卷调查,课堂练习,汇报等。
评价内容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期末评价。
调整和变化的内容包括八条,其中“阐明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基于分级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出”“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强化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推进信息技术和英语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调整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的包括“确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精选和组织以主题为引领、以单元为载体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践学习活动观”“提高教师研究与教师培训的质量”。
核心素养是目标,课程内容体现的是教什么,学习活动观体现的是怎么教、怎么学。
新课标包括七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
课程性质——确定课程的地位和价值(课程基本定位)
课程理念——确定课程设计与实施思想(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资源)
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育人方向和培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什么”(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学业质量——确定课程的评价要求与标准(学业成就表现、发展水平)
课程实施——提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建议与要求(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附录——案例
2011年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到2022年版变成了“发挥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那么素质与素养有什么区别?素质是遗传的先天的,素养是后天养成的。
其他新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分级体系”“以主题为引领”“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等关键词。
课程理念第一条“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什么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细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要素。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正确价值观——文化意识
必备品格——思维品质
关键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
英语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信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这些文字我们是多么熟悉,但习以为常却不知。我百度查阅后得知,最新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解决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听辉霞老师的分享,真的是获益匪浅啊!有太多的知识不知道。今天没有听完,明天继续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