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凭什么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但在孔子的心中,首当其一的是颜回。孔子不止一次的称赞颜渊,一直以来,孔子都把颜渊做为自己儒道的继承人来看待。那颜渊到底为何得到夫子如此青眼有加?

颜回其人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

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贤哉,颜回

首先第一点,颜渊的“仁”;孔子在《论语》中曾对坐下贤德的弟子多少都有论断,有褒有贬;但是在“仁德”这一标准,孔子唯独对颜渊点头称许“回也三月不违仁”。

颜渊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好学,每次孔夫子讲课之时,善于雄辩的如子贡、冉有等每每都大发议论,雄辩滔滔,而颜回却默默无言,好似愚笨之人,但是在过了不久之后,夫子再次考教众人从前所学,却突然发现颜回闻一知十,早已领悟了更高深的境界。

颜渊的第三个优点就是他的志向远大,并且不因环境困苦而有所增损。颜渊家中非常贫困,他住在简陋的巷子里,竹篮盛饭,木瓢盛水,他依然每天欣然自得,安贫乐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的一句话,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一个身穿着洗的发白的长衫,眉眼干净如赤子的青年书生,捧着一卷破书,悠然自乐的画面。

可惜,天妒英才,颜回四十岁早夭,但是颜渊的仁德、好学、志向历时千载,依然流芳千古,代代相传。

在压力越来越大,浮华越来越盛的今天,很少有人能提起颜回之志了,参与普明冬令营,跟随圣贤的脚步,引领和开拓孩子们的自由空间和人生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