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柳宗元那首《江雪》浮现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感极强,场景恢弘,层层叠叠的山峦环绕着我,千千万万只鸟慢悠悠地从头顶飞过,一条条路在空中蔓延,一艘小小的渔船停留在江中并不显眼,是那么安静,但又特别引人注目,只要一看见它,就感受到一种悠游自在的从容。。。。。。分不清我在画中,还是我在看画。
下班回到家收到莫非老师的原创书籍《崛起本源的力量 手记》,有种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当读到第37页,读完第一章,我停了下来,因为书中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和我正在经历的契合,需要我慢下来细品。
书中提到我们探索宇宙的方法有三,其中归纳和演绎为大众所知并运用,第三种少有人提,于我而言是第一次听说,但又让我极其震惊和感动,因为这是我一直在用的方式,那就是-相应。
书中提到,我们来地球之前是在金星学习,但没有理解真正的智慧,所以来到地球学习。这和我目前探索的世界是多么相应啊,多么共时的发生,可谓心有灵犀。
平时看书有一个习惯,每看一本都要翻到最后看看。文末,柳宗元的江雪画面竟跃然纸上,是著名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先生专门为《本源的力量》创作。
书中的最后篇章提到柳宗元,历经长安之失,好友之变,丧母之痛以及时刻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并没有让36岁的柳宗元抑郁与沉沦。如今,他褪下意气风发,却更显成熟清醒。。。。。。书本以江雪这首诗做书的结尾,当在书中再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我看到了另一个画面,山消失了,鸟消失了,船消失了,只有一个清瘦的背影,踏实地站在大地上,稳稳地伫立着,对着江面喊: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两个画面前后呼应,我看到无始又无终,从有限到无限的生命力,这种力量出自本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极细微,又恢弘。
当今科技、网络日新月异,人类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一个人相信什么?相信后有没有行动去求证?还是继续留在舒适区?这些都要面临选择。就像在心理学界,目前也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研究取向,没有说那个好,各有所长。而我都有涉猎,但对荣格心理分析特别情有独钟,这是心之所向。
荣格说“人生,从四十岁才真正开始。在那之前,你只是在做研究。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荣格在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提到一个梦,梦见自己出现在英国的菲利普,在某个雨夜与一群瑞士的朋友走在当地的街道上,不久他们遇到了一个形状如同车轮的十字路囗。好几条街道从这个车轮辐射出去,而交叉路口的中心则是一个广场。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个小岛。虽然四周很黑暗,但中心的安全岛却显得十分明亮,安全岛上只长了一株开满红色鲜花的木兰树。他的同伴似乎看不到那棵树,而荣格却被它的美丽所征服。然后他根据这个梦画了一幅曼陀罗《生命之窗》。
荣格根据这个梦和这幅曼陀罗作品,在《回忆·梦·思考》中继续写道:“通过这个梦,我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与意义的原则和原型。其治疗性作用就隐含其中。对于我来说,此刻的顿悟就是要通往这幅画的中心,这过程拥有治疗的作用。而有关我本人的神话也在这细微迹象中产生出来了。”
正是这个梦和这幅曼陀罗作品,荣格找到了自己内在的心性,木兰花就是其自性。他悟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光发亮的地方,他和他的导师佛洛依德可以是不同的,肩负着生命赋予的使命。荣格终于走出了人生低谷,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拿回本源的力量,才是生命的开始,接下来,信任这股力量,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