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开始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读到他的自序中说道:在过去的6年里,他坚持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同时还保持了每天两小时的反思晨修的习惯。并说这对他理解知识管理的高效输入有极大帮助。
一天也就24小时,抽出2小时,什么概念?这么大的比例,说明成甲非常重视这件事呀!这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翻回去重新读,原来他先也是开始写反思日记,写了3个月后,改成写每日的自省,最后演变成独特的”晨修“工作。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
并说,这是他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入门,而且也为他打下了重要的基本功。到现在2017年,他这个习惯已经持续7年 ,从中受益良多。
原来如此,可是我们已经多少人没有自省了。我几乎从毕业以来,就没有做过这件事了。古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又有谁能真正几年如一日地去做呢?这就是毕业三五年就拉大与同学差距的地方所在呀!
从上面的字里行间来理解,这个自修是从每日自省演变过来的。而每日自省的方法又是从《美国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这本书中受到启示。
“富兰克林要求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项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作比较,持之以恒。“
上面富兰克林提到的”道德准则“是不是又是从那本指导人生《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一书中的得到的启示呢?我也曾读过这本书,却没有深究下去呀!多么痛的领悟。
2、虽然才读了一小部分,但是成甲说的底层规律,我是非常赞同的。我在去年读了一堆书之后,就发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书,书中的人物成功或者失败总有那么些相近的地方。
比如说高尔基的《童年》和我买的各种育儿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甚至魏书生的《班主任手册》,里面倡导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和爱,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虽然文体不一样,作者所担任的角色也不一样,但是核心是一样的:只有充足的爱和尊重才能唤起孩子的上进和善良。而这往往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坚硬的铠甲,足以让孩子对抗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那么孩子就变的优秀了。
韩兴娥老师写的书《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里倡导让孩子们海量阅读,并且她带领的班级学生在海量阅读中,语文学得轻松快乐,成绩优异;而一本小说《童年》,不也一样让我们也同样看到了高尔基因大量阅读而成才吗?
还有写《这样读书就够了》的赵周老师提倡读大量读书,大量输入;但是也需要从书中的某一片段,融入个人经历,拆为己用;不就跟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里的自省,晨修是一回事吗?
赵周老师还提倡大量输出,比如自己成为拆书家,开读书会;或者教别人。不就是跟成甲老师的在自修和在第九课堂培训,还有在得到上做节目的输出是一样的吗?
总结来说:都是输入(读书)——分析(找到底层规律)——内化(拆为己用)——输出(写读后感、教别人)。你看流程都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读书,更到探索到知识的底层规律上去啊!
3、读书三个作用: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问问自己这本书是不是白读了?也可以用这三个问题来检验。
所以,如果你读书了,却还是总是困惑不已。那想一想,自己是否少了自省这一环节?是否忘记了去做探索最底层规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