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何尊最初发现纪实
快乐有趣
1963年秋季,下了一场大雨,那天晚上天放晴了,月亮把地上照得跟白天一样。贾村镇老人陈堆睡到半夜跑到后院蹲茅坑。看到崖背上好像有亮光,仿佛两个眼睛瞪着他,当时他就茫然了。
第二天上午,为了搞清楚土崖上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与老伴便用镢头朝有亮光处挖去,挖了几下,咚的一声,就掉下了一个青铜器来,差点砸在陈堆的脚上。
他们一看那个青铜器上一层厚的土锈,上面像个大碗口,就把它抬放在屋里墙角,上面就用一些床上的旧布盖着。
后来,陈堆一家人就又去固原了。临走的时候,把锅碗等家具以及那件青铜器都放在一个柜子里,柜锁也没有,就放在陈堆的二哥陈湖的楼棚上。
1968年,有政策让回农村,陈堆当时还是卫生院领导。他带着全家八口人(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孩)回到了家乡贾村镇(今陈仓区),但是,在老屋找不到原先存放的那个青铜器。
原来,陈堆二哥陈湖家境困难,把那个青铜器当废铜三十块钱卖给供销社收购站,换回三十斤玉米。
收购站的文物信息员看到青铜器后,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当时宝鸡市博物馆,于是这件文物就被用三十元钱征集回博物馆。
七十年代初,这个青铜器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当专家在对它进行除锈保护工作时,意外的发现了内底部的铭文。
这一发现使它身价倍增,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因铭文中写明了其主人名“何”,所以定名为“何尊”。
何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此尊造型凝重,纹饰工艺精湛,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中出类拔萃的一件精品。
尊体作深圆筒形,圆口外侈、方唇,腹中部微鼓,通体饰四道高扉棱,透雕棱背。口沿下以棱背为间隔,饰蝉纹和卷曲蚕纹四组。
腹部花纹分两段:上段作浮雕大饕餮,巨目咧口,神奇威严,双角翘出器外。
下段亦为饕餮纹,唯形象与上段不同。全器均以云雷纹填底,富有变化,器形庄重厚实。
何尊是何氏家族为祭祀专门铸造的青铜礼器,它的内底部铸铭文122个字,记载了周初营建“洛邑(今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一词也最早见于何尊铭文当中。
这件青铜器曾以千万美金保价多次被邀请漂洋过海,出国展出。何尊的铭文史料价值极高:它证实了周武王灭商后,就产生了在伊洛这个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
作为实物证据,此器作于周成王五年,为解决周公摄政的七年是否包括周成王在位年数之内的历史课题,提供了直接资料。
它证实了周成王要迁居成周并付诸行动的重大事件,填补了史料不详的空白。
特别是第一次出现“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虽然铭文中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邑)兴建有关,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