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在中国存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对风筝的记忆应该都不少。美国国家博物馆将中国风筝评价为“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大英博物馆称风筝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风筝制作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千年以来不仅未曾失传,反而不断发展,这是因为什么呢?
这离不开风筝技艺独特的传承方式。
其实说起制作风筝,也许很多朋友会说:“这没有什么难的呀,我小时候也做过!”。但事实上,中国风筝派系众多,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为大家介绍过中国风筝的流派,每一个都极具特色;而风筝的种类,也分为硬翅、软翅、龙形(蜈蚣)、立体风筝等等,在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并非都很简单。所以,风筝技艺的传承也如同中国许多传统手艺一样,是需要匠人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练习、实践才能学会的。
一般来说,无论是哪行哪业,总会有一些可以被当做“教材”参考的典籍,风筝也不例外。汇总、整理风筝形制、制作技艺的书籍,被称作“谱”。历史上留下记载的风筝技艺专著,最著名之一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但至今尚未发现此书全文,甚至对于它是否真正存在,也仍是学术界的一个谜。
除了这本书之外,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部风筝技艺专著,但遗憾的是同样未能找到这本书的内容。民国金铁庵所著《风筝谱》尚保存完整,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这本书中并没有风筝的图样。
既然“谱”失传如此严重,风筝匠人又如何传承手艺呢?这就不得不提风筝技艺传承的另一种载体——“条”。
“条”即制作风筝时,作为骨架尺寸标准的竹条,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各类风筝的骨架标准样品。这些竹条一般是在各流派的风筝世家中代代相传的。
除了“谱”与“条”外,风筝技艺还有一个依靠口耳相传传承的载体——“诀”。
相信对于口诀,大家应该不陌生,许多学问都有自己的技巧口诀,用于帮助学习者记忆和理解,风筝也一样。这些口诀多为风筝匠人之间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故在千年传承中,也出现了许多的失传、误传。但无疑,这在风筝技艺的传承中,也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关于风筝的知识,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啦!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作者月隐。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为您送上最“潮流”的传统文化,也期待您的评论留言,每一条小编都会认真阅读、回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