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行由品》
相传六祖惠能逃亡到广州的法性寺时,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开坛讲经。忽然起了一阵风,旗幡随之轻轻飘动,这引起了听法的两个弟子的争论,一个弟子说是风在动,一个弟子说是旗幡在动,惠能插口说道:“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你们自己心在动。”
惠能称“心动”之言,是直指本质,完美体现了禅宗的慧根。
风吹幡动,没有在上师讲法时心眼开小差,哪会注意到这些呢?一颗容易被外物所扰的心终究是不纯粹的。
两个和尚可谓是抓了个现行。如果一心一意专注于听法清修悟道,才不会在意风啊幡啊什么的东西。
风动?幡动?心动?
表面上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实质上还是修心,与中华文明传统一脉相承,无论释儒。
王阳明的心学有类似的道理,他曾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般来说这个命题都是被人们当作唯心主义来批判的。
其实,从心学这个系统来看,当从龙场悟道溯源。其时阳明大笑而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所以,“心外无物”终究为了“明心见性”,进而知行合一!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字说明了世人对蝉的第一种态度:嫌之,谓其嘈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说的是蝉居高食洁。即第二种态度:敬之,谓之高洁。
第三种态度也是挺多的,即共鸣之,烘托悲凉之意。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
还有一种态度很少,世人敬之高歌,物有不平则鸣,且放声,给人间。
所以,世人待物,不过心境使然。心动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