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城,一砖一瓦都藏着历史,刻着故事。
-01-
永定门
永定门是外城正门,位于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是外城七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寓意“永远安定”,也因为永定门为皇都最外面的城门,且门外有一元大都时南方之镇的土皋(燕墩),所以又称为皋门或者郭门。
外城建成后,北京的中轴线南端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距离北端的钟楼16里,时至今日,这依旧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城市中轴线。那时,站在永定门城楼之上极目远眺北方,首先是大街东西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再往北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一直延伸到正阳桥五牌楼下,一派繁华鼎盛的街市之景,再北处是雄壮的正阳门与永定门南北呼应,天街的壮丽画面震慑世人。
前面提到的燕墩四元明两代京城五镇之一,所谓五镇,是指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分设五个镇物,镇守“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以保京城安宁。西方属金,镇物为大钟寺大钟;东方属木,镇物为神木厂;北方属水,镇物为昆明湖铜牛;南方属火,镇物为燕墩;中属土,镇物为景山。后来乾隆帝认为大清江山要想万古长存,必须与前朝的做法相反,于是设立与原来五镇相克的反五行“新五镇”,火克金,西方镇物为火器营;土克水,北方镇物为元大都土城;南方以御制九龙宝盖石幢镇火;金胜土,中镇物为景山上的五味神铜佛,新镇物中没有设立东方的镇物,原因是清的发源地在北京东方的辽东,满清入关紫气东来,故而东方不再设立镇物阻挡。
永定门与其他内城外城的城门比起来有一特别之处,在永定门的城门楼上既有木制门匾,也有石制门匾。正阳门倒是也有木制和石制两块门匾,但也是分别镶挂在城门楼和箭楼之上,而其余十余座城门均只在城门楼上有石制门匾,箭楼之上并无门匾。
建国后永定门也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厄运,直到被拆除后的四十六年,即2003年,北京市人大提议,为恢复北京中轴线规划和景致,重建永定门,2004年永定门城门楼重建完毕,瓮城和箭楼至今尚未复原,不过虽然号称是参考了诸多历史资料原样复原的,可还是有一些纰漏,比如城门北侧的登城马道基本就是今人杜撰设计的样式了,不过能复建,本身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02-
左安门
左安门是外城南面三门之一,在永定门东侧。因为修建外城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工程匆忙仓促,所以城门名字起得也没太多讲究,不是“安”就是“定”的。满清入关后,皇帝往龙椅上一座,东,西,北分别有皇城的东安门,西安门和北安门,得嘞,三面都安了,南面皇城承天门外左右还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外城还有东南方和西南方的左安门,右安门,可怎么就觉得缺点什么呢?对了!这中轴线的正南方没有一个叫安的!可算逮到了,承天门改叫天安门吧,天都安了还有什么不安的?不过既然有了天,就得有地啊,于是皇城北门也改吧,叫地安门。你说满人有多懒,城池不重建了,名字少量改几个,其余的接着用,不过这求安稳倒是代代相传啊。
左安门被戏称为“村门”,因为左安门是所有城门中里京城人口稠密区域最远的城门,人气不旺,而周边除了菜地,基本就没有什么建筑了,难怪当年写下《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的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感叹道:世界上有几个古都可以提供如此开阔的无建筑地面,可以在其他城区内看到如此纯粹的田园生活呢?
说左安门不能不提萧太后河。澶渊之盟后,宋辽相和,辽便在北京东郊开萧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门建立之前,这条河便存在了。在这条河未断流之前,这一带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鱼为生,后来河道淤塞才改为务农。辽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开凿的这条河为北京东南郊的发展发挥了不小作用。这条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这个地区商业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加强运输事业管理,辽甚至专门设“转运使”一职。而东垣一带本就属地势低洼的易涝区,故开凿后不仅用以运输,而且利于农业生产,使河两岸农业年年丰收。但这条河最显赫的贡献无疑是促进了东垣地区的百业俱兴,为北京(辽代称南京)逐渐成为首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条河,今天的左安门地区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之前也听闻有规划要复建左安门和外城东南角楼,不过目前只有后者完成了复建工作,得以向后人展示过往的那段历史,至于左安门,好像就没有下文了。
-03-
右安门
右安门又称为“南西门”,位于永定门西侧。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一直有点别扭,右安门在中轴线西侧,打开地图的话,它明明是在中轴线左边,为什么会叫做右安门呢?同样的疑问存在于其他所有带左右的门上,其实京城的左右是紫禁城的角度出发来看的,那当然是位于西南方的右安门在右手边喽,天子嘛,自然任何时候都是带着主角光环的,他的目光永远是第一视角,龙椅朝南,所以咱就得跟着这么别扭着。
右安门虽然和左安门一样远离人口稠密区域,不过因为这里是金中都旧址,基础设施建设和千年积累下来的人气,都是左安门无法比拟的,所以这里要比左安门热闹许多,手艺人,工匠多聚集在南城,小吃,玩意儿五花八门,三教九流熙来攘往。右安门这块区域沉淀着辽,金,元,明,清五代的历史痕迹,可能沿着一条街道走过去,便是跨越了千年的时光。
右安门附近有始建于金代的圣安寺,圣安寺北侧更有建于唐代的悯忠寺(清雍正年间),现在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周边还有著名的牛街礼拜寺,这是华北地区最早也是最大的清真寺。圣安寺西南有崇效寺,同样是唐代的古刹。右安门内拖东就是南城有名的陶然亭,其实陶然亭只是清代修建的小亭子,而公园内的慈悲庵则是元代的古庵了。
-04-
后记
至此,“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系列就告一段落了,当然北京还有许许多多的门,不过那都不是以明清两代为代表的旧时京城的正式城门了,先不放在这里讲了。初到京城,混迹西直门,就听人说起西直门走水车,于是就很好奇这旧时的许许多多的门,和围绕着这些门的故事和传说,后来也零零碎碎查阅过一部分,但终究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正好借这个机会算是仔细地在这一道道城门之间走了一遭。
历史是死的,在当今这个网络咨询异常发达的年代,想要获取过往的资料十分容易,我文字也有很多部分来自于资料的查找,本来也是,写历史,无论加进来怎样情绪化的手法,终究还是逃不掉这些客观的数据资料,不过知识就在眼前,不去翻看,依旧不知,整理一遍,细读一遍,梳理一遍,自己收获颇多,这些个门也不再是枯燥的地名,而是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和一份份让人敬畏的史诗。
历史是活的,不同人读同样的历史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怀揣不同的阅历和心境去读同样的历史,依旧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大概就是我喜欢历史的原因,微不足道的我,轻松地敲着键盘,在千年的时间长河里穿梭着,一个回车,可能就是一个王朝的终结,一段历史的翻篇,平淡的文字下是波澜壮阔而又情感细腻的千年长卷。
历史读多了,就越心疼古人旧物,在物质那般简陋的年代却有着远超今时的精神境界。我们的楼再高,路再宽,都没有灵魂,没有追求,而古人的一砖一瓦都融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融入了他们多自然法理的理解和孜孜不倦的探究,所以才美!而我们却读不懂这种美,于是拆了,毁了,历史是在向前的,可人心不一定跟得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