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开启九寨沟之旅。
因为有黑暗,所以有璀璨。
有米有菜,外加一杯热饮。
舱门即将打开。
落地。
抵达成都天府机场。
从这条颇有味道的街道开始了旅行的第一步。前往都江堰。
从成都到九寨沟要经过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至九寨沟,全程约440公里。
所以,都江堰是其中要经过的一处。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66公里,距离青城山20公里。
经过此桥时,导游并未停止匆匆前往都江堰的脚步。但桥身却散发出引人注目的味道。
南桥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名“普济桥”,几经毁损,复建。最初的木桥桩变成如今的混凝土桥墩。并装饰一新,桥身雕梁画栋,桥廊桥柱遍布诗画楹联,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水是什么?
袅袅兮如龙腾虎啸,湛湛兮似镜花水月。
《荀子•宥坐》言:“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而埤(pí)下,裾(jū)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guāng)乎不淈(gǔ)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nào)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荀子讲述孔子观水的故事大意: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就一定要观赏它,这是为什么?”孔子说:“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给各种生物而无所求,好像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向下流动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若有岸坡决堤,它随即呼啸奔腾,好像回声应和原来的声音一样,即是百丈深的山谷也无所畏惧,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就自然外溢,好像公正;它柔软的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做个君子吧。
进入都江堰景区的离堆古园。
这就是“卧铁”。
李冰的“深掏滩,低作堰”是都江堰岁修准则。
从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对河道清除淤积的泥沙。清理的深度便是以卧铁为准。所以卧铁主要是用来标记挖掘深度的。
深掏滩,此处的“滩”名凤栖窝,是指内江宝瓶口上游一小段河流,长度大致与飞沙堰相当;“堰”就是飞沙堰。就是岁修时候,要把凤栖窝淤积的砂石挖出来。卧铁是埋在内江河床下的“凤栖窝”淘滩标准。
离堆古园内的这个模型就是根据凤栖窝内埋藏的卧铁仿制而作。
现有的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不是节假日,依然人流如织,摩肩接踵。不用说,节假日的人群一定比这更壮观。
悠悠文化,昭昭历史。150米的堰功道两侧矗立着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每两尊塑像用古桩银杏间隔。
这十二尊青铜塑像,正是十二位功勋卓著的治水护堰先辈。
办学兴学、建堰拓展的先驱——文翁(西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三国)
广开溉道、刻记民心的——高俭(唐)
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的——章仇兼琼(唐)
能文能武、为民造福的——刘熙古(宋)
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赵不憂(yòu)(宋)
勤政廉洁、“以铁治堰”的——吉当普(元·蒙古族)
爱民如子、清廉敬业的——卢翊(yì)(明)
心系百姓、废寝忘食的——施千祥(明)
勤政爱民 、为民请命的——阿尔泰(清·满族)
两袖清风、十八年如一日的——望强泰(清)
无力置办棺材,遗物只剩书籍、笔砚的——丁宝桢(清)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
铸像于2000年建成安放。章明于此。
伏龙观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是纪念三国时贤士范长生的。范长生,四川涪陵人,传说他得长生之术,享年130余岁,博学多才,刘备和诸葛亮请他做官,屡召不赴,一心想做神仙,时人称为“逍遥公”。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传说,改称伏龙观。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zuó),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孔子逢水必观,老子也有著名的“上善若水”。
都江堰,便是关于水的故事。虽被人为改造,依旧“善利万物而不争”,适应新的环境,造福人类。“夫唯不争,故无忧”,2000多年来,绵绵不绝,备受瞩目,真的是“几于道”也。
都江堰的主要工程分为三期,分别为宝瓶口、鱼嘴以及飞沙堰。
宝瓶口的建筑进程首要,李冰父子进行一系列勘察之后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在当时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如果用铁锤至少需要30年才能凿开。然而,李冰想出了火烧水浇的办法,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迸裂,加快工程进度。经过八年的时间,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也就是“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也就是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就叫做“离堆”。
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是岷江流向川西平原的出水口,岷江水经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七大主要河流,以及13条山溪穿境而过,大小水道遍布全市。
都江堰的水来自松潘的岷江源头,以雪山融水、地下水为主。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都江堰市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和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jiān)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jiàn))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pí)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