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好友聊起“妈妈的味道”这个话题,好友问我有哪些难忘的妈妈的拿手菜。
老实讲,我记忆里真的没有妈妈味道这个概念。大抵是因为老妈的手艺真的是不太够show的。记忆里,她老人家做饭有三板斧:蒜片爆香、大火炒、酱油醋盐依次放完,然后就出锅了。似乎每种原料都是这么几个步骤,无论是何种绿叶菜、根茎菜还是花菜,菜品整体是浓重油亮的质感。
老妈还抠,小时候过年的排骨,要剔掉一层肉之后再去炖,美其名曰排骨就是啃骨头。以至于上大学之前,我对排骨的定义就是一堆骨头上的丢丢肉。当然,这不能全怨她,毕竟当年家里条件不足以支撑过个肥年。
所以,当我开始自己洗手做羹汤的时候,除了刚刚开始的时候找她取经,后来我更多的是在网上找食谱。煎炒烹炸,焖炖蒸煮,觉得自己菜还是蛮香的,姐姐说那是舍得放油,油大了自然就香了,也不全是这样。和母上大人相比,我更注重保持食材的原色原香。有时候,难免自得,言语里也透着我是精致生活的气儿。
可是,即使这样,每次回家虽然还是那些菜式,可是那种味道会让你踏实下来,安心的吃一大碗饭,甚至比平时多一倍。听她念叨着家里的菜如何的安全卫生,小菜园子如何瓜果飘香,长的豆角、嫩的黄瓜、圆的茄子,都是她开心的小骄傲。她一个劲儿的催你多吃点儿,叨叨着你看看你又瘦了。那种感觉,是安定的、温暖的。赶上秋天,她去地里找还嫩嫩的玉米,回头在灶头里带皮烤,或者剥了皮上屉蒸,都是香甜的味道。
我喜欢家里的火灶,风箱呼啦呼啦的声音,灶膛里火苗闪动,坐在灶边,用一根火棍拨弄着,配合母上大人对火的要求,暖烘烘的感觉在冬日里会觉得格外好。尤其是蒸馒头时,掀开锅时屋子里氤氲的水汽,灯泡发出淡黄的光,小时候常想:仙境就是这个样子吧,西游记是这样拍出来的吧,那需要多大的锅烧水呀。
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选了离家一千公里外的地方。每到生日,母上大人都会给我包一回饺子,祝贺我又长大一岁。虽然年年都吃不到,也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回忆着茴香鸡蛋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每年寒暑假,回家前半个月家里开始准备各种吃的,一到家就有热热的饭菜,那种熟悉让人一下子踏实下来、自在下来。
我曾经尝试教她新的菜品,告诉她如何炒青菜会更鲜亮,学会区分生抽、老抽和蚝油的不同用法。我有时候也会抱怨她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菜,但是依然会觉得她做的就是我安心的味道。我想,我们努力长大,不就是就是为了让她能开心,能大块的吃肉,不用纠结这顿饭花了多少钱吗。而最好的表达,就是我在家吃的比平时更多,不在意那些卡路里、油盐是不是配比合理。
好吧,我承认我想家了,就算会被唠叨,我也觉得那是我感觉内心安宁的港湾,有我最真实的情感。离家越久,这种情感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