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枪枪生活的幼儿园里有上百名小朋友,由四个老师按照统一标准管理,按时拉屎、餐前便后洗手、会自己穿衣、不尿床和表现优秀的人能得到小红花,贴在名字后面,每天都得到五朵小红花就能当班长。初来乍到,总也得不到小红花的方枪枪一度非常努力,但就是无法如愿。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为了巴结领导,给方枪枪名字后面也贴了一朵小红花,这令他感觉十分困惑和意外,随即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从此他更加调皮,不听话,编故事,打架,给别人起外号,顶嘴骂街,到处乱跑,把老师气得直哆嗦。
这部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于2006年上映,同年在欧亚、柏林、威尼斯、台湾和大陆地区多个电影节上获奖。在海外,该片以《小红花》的片名公映,很多影评猜测主创们想说的是“小红花看上去很美”。
我们每个人对“小红花”都不陌生。行为心理学发明了一个治疗技术,叫“阳性强化法”。比如家长想让小朋友练习自己吃饭,怎么做呢?当他自己吃饭时,就奖励一块糖以示鼓励;当他拒绝自己吃饭时,就没有奖励。这个技术后来衍生出另一个管理手段,称为“代币管制法”,就是好的行为出现后,给一枚“代币”,比如“小红花”,当“代币”积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一样东西。我们都听说过巴浦洛夫和他赫赫有名的狗,“阳性强化法”正是拜这条狗所赐,构建于条件反射的试验和理论之上。
如今,这个方法仍在教育领域大行其道,面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给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制定严格的规则,施以奖惩,从而达到父母们期望的目标。他们的方法固然直接高效,立竿见影,但是用来训练宠物或许更加合适,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关心,小狗听从主人的命令,应声打滚和握手示好的时候,它们的内心是否屈辱难过,也不会给它们机会表达感受,宠物本来就不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难道,我们也这样看待我们的孩子吗?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目标导向的教养方式忽略了他们的内在动机,阻碍了自发思考,简化了生命体验,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律能力。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疏于自我管理的行为,小到闯红灯、插队,破坏公共秩序,大到铤而走险、贪赃枉法,都是对“不受惩罚”心存侥幸的结果。这也正是《教育父母》一书中所说的:“法家教育不但没有办法培养出具备高尚道德人格的小孩,反而会培养出一批不问是非善恶,只会设法逃避处罚的无耻之徒。”
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摩门经》中描绘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上帝希望人类有序发展,就让耶稣和撒旦各交一份“婴儿养育计划书”。耶稣的计划是:使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走自己的道路。同时,且让我与他们共生死,做人类的榜样,启发他们如何享受生命,并沐浴在上帝的博爱中。而撒旦的计划却很简单:只需派掌管奖赏和惩罚的天使去监督和管束每一个人,人类就会臣服于上帝的意志。
终究上帝采用了谁的计划呢?不同的文化以迥异的教养方式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我有几个好朋友,是初中毕业后没有断了联系的同学,其中有当年成绩优异的,也有学习不好的。我们见面时总会聊起工作生活的点滴以及现在的处境和心境,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感觉到被现实所束缚。经过很多次的讨论和体察,我发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所谓的好学生和后进生,区别只是表面的成绩和给学校、老师、家庭、家长带来的利益和感受不同,而在命运深处,我们都是被单一规则长久教化,因不断焦虑于与成人的关系,而把学习知识作为获得爱或者躲避惩罚的工具。这个模式贯穿人的一生,让我们长大成人后仍执着于外部评价体系,只知道别人希望我们怎样,而无法回答“自己想要什么”的问题。只有当我们在困惑中反复求索,逐渐洞悉了控制的真相,对这枚轻飘的“小红花”失去了兴趣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自己身上。此时,才是灵魂重生的机会。
如果说惩罚摧毁了自尊和自信,其实多余的奖励也同样害人不浅。如果一个小孩努力学习不是出于求知欲,而是为了讨好父母和老师;如果他画一幅画不为自我表达,而更热衷于获得称赞;如果他闻歌起舞不去享受律动的快感,反而在乎表演后的掌声,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孩子已经从童真的天堂过早的陨落人间了。这也是为什么儿童综艺节目总是让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别扭和虚假。
奖惩是撒旦之法,当为人父母者做不到科胡特所说的“不含诱惑的深情”,反而以各种诱惑去贯彻自己的意志时,最好我们的孩子能像方枪枪一样给我们当头一棒,他的反抗和无视,阐释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立而有尊严的,谁也没有权利去控制和评判别人,哪怕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