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一晚
“妈妈,明天就要考期末数学计算了,我好害怕呀,我怕打不了100分。”
“我和你爸爸没有要求你非要打100分,考试前认真复习了,考试时认真答题,结果怎样,就不要担心了。再说了,一次考试,也说明不了什么。等你长大了,你根本就不记得今天晚上你还会为明天的一个小测验而忧心忡忡,这真的是没有意义的,你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好好睡觉。“
“你知道吗?我们班数学90分以下的要打手板的,女生也打,看着都疼。”
“那是老师恨铁不成钢,给平日里不认真的学生些教训。”
考试当天放学后
“妈妈,妈妈,我考了100分!”一进家门,就跟柔柔(我家的小猫咪)边唱边叫,我考了100分!我考了100分!这情形怎么让我想起了范进中举呢!不应该呀,一个小测验而已,怎么会这么激动呢!
“哦,挺好的,你一定很认真,真为你骄傲。”
“我们班97分以下的都打手板了,老师说这样的卷子就应该考100。”
“那你们班有多少个100分呢?”
“24个”。
“哦,那蛮不错的成绩呀!”
这时,我看见班级的群里(这个群里有老师),好多家长在发信息说“孩子们好棒!谢谢老师”之类的话。忽然有位家长在我们私下建的群里说,各位家长,别在班级群里发祝贺的信息了,刘老师(女儿班的班主任)对这次考试很不满意呢,我们班才24个100分,隔壁班32个呢。啊?。。。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人人都在比较,为了区区100分,弄得孩子内心焦虑。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做法之于教育就是南辕北辙。
“同样的老师,怎么人家孩子能考100,你家孩子才考80”——这样的言论和思想,大家应该不足为奇,并觉得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完全信奉老师的金科玉律,因为人家曾经教出过尖子生啊。可是大家又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仔细想想这两个理念是完全矛盾的。
在45人的班级里,老师是用同样的方法讲课,有的孩子拿了100分,有的孩子80分。只能说80分的孩子不努力,学习方法不得当,再不然,就是智商低。其实,不是。因为每个孩子对信息的接纳与处理能力都不相同,有的孩子适合传授型获取知识,有的孩子适合探究式获取知识,有的孩子甚至必须要在游戏中才能完成知识的积累与传递。而我们的教育只有一种,就是传授型,你说我听。就像一位饲养员每天都拿一样的食物来喂养小猫,有的小猫喜欢这个味道,有的小猫讨厌这个味道,但没办法,只有这一种食物,没得选,只能吃。所以,有的小猫肥嘟嘟的,有的小猫却营养不良。
还有,为什么都要考100分呢?老师可能要成绩,为了排名,为了晋升。而我们家长除了可怜的自尊需要这100分作为支撑,还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孩子考100分呢。于是,我主动倡导,并告诉孩子:不考100分。这样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考试焦虑,从而将学习看成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并在我的朋友和邻居中,当他们质问孩子,怎么又粗心没考100分的时候,我也会严厉地说:这样的试卷,你能考100分吗?稍有疏忽,就会与满分失之交臂。考100固然骄傲,但不考100也是很正常的呀,看看是知识不会呢还是粗心大意了,帮助他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影响下,朋友家的孩子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妈妈不焦虑了,孩子才能快乐!
前些天里,期末考试临近,女儿却反常地放松起来,不做试卷做水晶泥,不背单词却玩儿剪纸。我也心浮气躁起来,不能心平气和,好好沟通了。先生却在一旁说,不要打扰她,也许你正在毁掉一个未来剪纸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呢!专注地做一件事都不容易呀!让她去吧。。。
我想想也是,真的是这样,在参加考试的学生里,以后肯定会有艺术家,他不需要把奥数题解得多么好;肯定也会有音乐家,他也不需要英语打满分。所以,也不要那么在意一次小小的考试,只有家长不那么在意了,孩子才能坦然面对,请相信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是个差等生,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考100分。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天性和禀赋各异的我们造就了独特而唯一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
在学校里,学校和老师已经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在家里,只有家长给孩子更多积极的引导和暗示,才能补救大环境里价值取向的偏差。
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只需要默默地支持他们,尊重他们。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