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失手
西汉初年有文景之治,前面讲了德孝双全的汉文帝刘恒,本篇接着讲汉景帝的故事。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但幸运的是,他的几位哥哥都夭折了,他八岁时,汉文帝即位,他被立为太子。
刘启当太子时,诸侯王吴王刘濞(bi)的太子刘贤入京,和刘启下棋。二人都是孩子,为胜负争夺起来,刘贤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失手把他打死了。皇帝的太子打死了诸侯王的太子,是很无奈的事情,吴王只能接受现实,吃了哑巴亏。虽然都是刘氏宗亲,但从此吴王刘濞暗中怨恨刘启。
汉景帝还没有登基,就亲手制造了第一个无奈。
祸起削藩
先认识一下文景两帝时的一位大臣:晁错。这是一位学问渊博很有才能的政治家,深受文帝信任。晁错早就认识到汉初分封诸侯王是一件严重的问题,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也越来越明显。
景帝刘启即位后,晁错经过观察和分析,对皇帝刘启说,要提防各路诸侯,尤其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后来直接提出了削藩的策略,就是削夺各诸侯王的封地回归中央。晁错的说法是,削藩诸侯王会造反,不削藩他们也会反;早点削藩,中央主动,如果养虎遗患,等诸侯王先反,中央就被动。
实际上,晁错对形势的估计是有道理的,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吴王刘濞并不是一个忠诚的人,他已经准备了几十年,属地内有铜矿,可以铸钱,沿海又可以煮盐贩卖,经济上吴国富甲天下;他还招纳逃犯,暗中积蓄武装力量,再加上太子的无端死亡事件,造反看来只差点燃导火线。
晁错提出了削藩,但是无论是晁错还是满朝文武,都没有为汉景帝谋划如何应对造反的策略,这是景帝将面临的第二个无奈。
七王之乱
景帝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见朝廷真的动手了,他不愿束手待毙,在公元前154年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国参加,史称为“七王之乱”。
景帝刘启得到了七国反叛的消息,及时做出了应对策略,派太尉周亚夫带领三十六个将军去对付叛军主力吴国、楚国;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作为后备军队。
景帝即位仅仅三年,就直接面对燃烧了半个中国的战火,面临皇位的威胁,这是景帝人生的第三个无奈。
错杀晁错
这一年,景帝三十五岁。战事一开,是不能够很快解除的。大臣们纷纷发表意见。大将军窦婴推荐了一位曾经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希望他能有好的办法。景帝召袁盎进见,袁盎却趁机劝说景帝杀掉晁错,因为反叛是晁错首先提出的削藩引起的,满足了叛军提出的口号,或许能平息叛乱。
景帝思考再三决定弃车保帅,采纳了袁盎的计策,立即杀了晁错。可怜晁错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景帝自己下诏杀掉亲信大臣,这是景帝的第四个无奈。
平定七王之乱
虽然杀了晁错,而七王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景帝深悔错杀大臣,只好寄希望于周亚夫等将领能平叛成功。周亚夫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又派奇兵截断叛军的粮道,三个月后一举击溃了叛军主力,随后七王叛乱被彻底平定。
七王之乱平定之后,景帝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行政权和司法权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规模仅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同一水平,且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数,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问题得以初步解决。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一大批武将因军功成长起来,虽然他们的权力还不至于威胁中央,但是景帝不得不花一部分精力予以提防,尤其是功劳最大的太尉周亚夫。这是景帝的又一个无奈。
天不假年,太子加冕
景帝刘启和父亲汉文帝一样,也很节俭,在位时极少兴建宫殿楼阁。公元前141年正月,病重的刘启为太子刘彻(汉武帝)主持加冠典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礼)。
景帝寿终48岁,在位期间延续了文景之治,后世评价相当高,《汉书》作者班固将文景之治与周朝成康之治相并论:“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上天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这个无奈非人力可控,但仍比不上他留给儿子刘彻最终的无奈。
终极无奈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年近二十,但是手中并没有权力。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他奶奶窦氏太皇太后手中。
历史上,这叫外戚专权。再加上诸侯王国的隐患没有彻底消除,边疆匈奴时时犯境、南越形势不稳,这些都是汉景帝遗留下的,年轻的汉武帝不得不面对的终极无奈!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