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卡片- 病态迷恋】
真正的陷入爱情 vs. 病理性迷恋
我们有时候会感受到与有些人之间,异乎寻常的强烈吸引,身在其中时你能隐约感受到它具有破坏性却在它面前完全无力掌控。
Christie(1969)认为,这种吸引力实际上与两个人的潜意识中,刚巧存在“能互相补充的(complementary)”潜意识需求有关,比如一个男性对母亲的移情,和另一个女性对儿子的移情,刚巧互补;比如一个受虐者刚好遇到了一个施虐者;一个寻求拯救者的人和一个渴望拯救别人的人等等。
体会过这种吸引力的人,都会被这种猫鼠游戏所能带来的情绪张力所震撼,这是一般的亲密关系中难以获得的体验。甚至有一些人会对这种感受上瘾,进而不断渴望寻求重新获得类似的感受。也许所有的爱情,都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与彼此潜意识的移情有关。那些本身病态程度比较高的人,基于移情发生的联结,有更大程度走向病态。这种病态发展的过程有着明显的特征,即:
a.不断严重化的“退行(regression,精神分析用语,简单来说是指心智退化到比实际年龄更小的阶段、像比实际年龄更小的样子去反应和表现)”;
b.“失去自我的控制(ego control,精神分析用语)”;
以及c.“付诸行动(acting out,精神分析用语,简单来说是无法自控地把内在的冲动变成外在的行动,例如“作天作地”就可能是一种付诸行动)。”
Christie(1969)认为,辨别究竟是健康地陷入爱情,还是病态地陷入迷恋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咨询师们去劝退病人,不要基于一种病态、甚至极有可能是短暂的联结(liaison)就去做出那些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例如搬迁、结婚、生育、放弃原计划的人生轨迹等)。
那么,这两种状态究竟有着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1、真正陷入爱情的表现
Christie(1969)和Kernberg(1988)都指出,要完全发育到“陷入爱情”的状态里,要求双方的感情必须是互惠/相互的。此时,陷入爱情的人,会较为稳定地一直理想化,或者高估自己所爱对象的价值。Ta会对这个对象产生认同,并因为能够体察到对象的感受,而对这个人怀有温柔的感受(tender feeling)。陷入爱情的人,健康状况会得到加强,自我的功能也会得到增强,自尊水平变得更高,精神面貌和希望感都得到提升,认知能力变得更敏锐,直觉和创造性也会提高。陷入爱情会让人感到生命更为丰富完整,还会提高人的自我实现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地陷入爱情之后,人们爱的对象是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的,不会轻易失去对这个人的爱意。
2、陷入病理性迷恋的表现
陷入病理性迷恋时,人们会有甚至比真正陷入爱情更为激烈、更为全神贯注/难以移开注意力的感受。Ta们的头脑被所迷恋的对象填满。但ta们对自己所迷恋的对象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是说,ta们时而高估对象的价值、时而贬损对象的价值,时而有柔情蜜意的感受、时而怀有充满敌意的感受。病理性迷恋经常会随着发展,变得越来越有破坏性。
无论是对于自身、还是迷恋对象来说,在病理性迷恋中,人们更少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而是经常从自我中心的角度考虑这段关系。在病理性的迷恋中,自我功能总是被破坏的。迷恋比起真正的爱情来说,更是一种难以自控的本能反应。当这种迷恋终于消散之后,人们凭借自己的意愿是无法重新唤起这种感受的。
那这些人在这种病理性的迷恋中,在这种受虐性中,究竟获得了什么呢?
Kernberg(1988)认为受虐性的发生存在一些复杂的动机。
一方面,这些人心中的超我(精神分析用语,认为人的自我分由外到内的三层,依次是“超我superego”、“自我ego”、“本我id”,超我代表着道德要求,自我代表着运行自己的意识,本我代表潜意识层面的冲动等)是严苛的,ta们有着隐藏的愧疚感,因而想要通过受虐性的举动自我惩罚。第二方面,这些人有自恋的需求,通过扮演一个最能忍受痛苦、最能自我牺牲的爱人,ta们的自恋需求得到满足。
总体来说,受虐是服务于自尊和自恋的。而人们更容易忽视的是受虐带来的权力感。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病理性迷恋的问题,以下是给你的建议:
1)不要基于这段迷恋做出任何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决定。
2)如果你有意控制,可以和迷恋对象进入一个彻底分离的状态,即没有联系、毫无音讯。
3)不要让自己陷入不给自己带来任何成长的、反复病理性迷恋中,它会让你的生活和自我都支离破碎。
4)在很少的情况下,病理性的迷恋有可能往正常的爱情的方向发展,不表示你们关系的结果可能改变,因为很有可能你已经选择了一个不可能的人。
5)在文献中,研究者提到,遇到爱情,可以是对于一个人自我的功能状态的一场考试,这就和遇到巨大的压力、喝醉等其他情形一样,可以检验一个人自我的完整程度和坚韧度。
6)改变病理性迷恋的状态并非易事,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你需要发展你的自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