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我们用三年时间牙牙学语,从含糊的“爸爸妈妈”到流畅表达需求,每一次开口都带着探索世界的雀跃。那时的说话,是本能的释放,是对周遭的好奇,不用顾虑语气是否妥帖,也无需在意措辞是否恰当——反正说错了,总能被一句“孩子还小”轻轻带过。
可越长大越发现,比起“会说”,“会闭嘴”才是更难的修行。
曾在朋友聚会上见过这样一幕:有人分享自己工作上的小挫折,本是想找个情绪出口,没想到一位性子直的朋友立刻接话,滔滔不绝地分析“你这里做得不对”“当初就该听我的”,还翻出对方过去的失误当例子。原本轻松的氛围瞬间冷了下来,分享的人红了眼眶,想说的话咽回了肚子里。那位直性子的朋友或许并无恶意,可他忘了,有些时刻,倾听比说教更重要,沉默比指责更有温度。
生活里太多这样的场景:别人夫妻间的小争执,本是床头吵架床尾和的小事,偏有人忍不住插话说“你家那位就是不对”,反倒激化了矛盾;同事吐槽工作压力大,本是随口的抱怨,总有人急着打断“这有什么,我比你惨多了”,把话题拽到自己身上;甚至家人分享一点小成就,也会有人冷不丁泼冷水“这算什么,别人早就做到了”。这些脱口而出的话,像细碎的刺,不经意间就扎伤了身边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而是没学会“该不该说”。对方倾诉时,比起急着给建议,不如先递一杯水,安静听他把话说完;看到别人的选择与自己不同时,比起强行灌输观点,不如尊重彼此的差异;遇到不了解的事、不确定的情况时,比起随口猜测、散播议论,不如保持沉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说话是一种能力,闭嘴是一种智慧。三年学说话,我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一辈子学闭嘴,我们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刻收敛表达的欲望,给别人留一点空间,也给自己留一点分寸。毕竟,不是所有场合都需要我们发声,也不是所有话题都值得我们参与——懂得适时闭嘴,才是对他人的体谅,也是对自己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