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岵赏析
(一)原文及注释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登上 岵:有草木的山夙夜:日夜上:通“尚”,希望止:停留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屺:无草木的山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 旃:之,作语气助词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冈:山脊偕:俱,在一起无死:不要死在异乡
(二)自译
我登上有草木的山,向父亲所在的地方远望。听到父亲说:唉!让儿子去服兵役,日夜辛劳不得空闲。希望孩子小心谨慎,一定要回来,不要停留!我登上无草木的山,向母亲所在的地方眺望。听到母亲说:唉!让我最小的孩子去服兵役,日夜辛劳不能安歇;希望孩子小心谨慎,一定要回来,不要抛尸他乡!我登上山脊,向兄长所在的地方遥望。听到长兄说:唉!让我的弟弟去服兵役,与他的同伴一起日夜辛劳;希望弟弟小心谨慎,一定要回来,不要失去性命!
(三)自析
1、整体看,结构上,文章呈三段,整齐对仗,采用同一格式模板,具有诗经明显格律特征。内容上描绘征人极目远眺故乡,忆及或者想象出父母兄弟对自己远征的忠告。表达了浓浓的亲情,远征游子对故乡家人的思念,家人的不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痛苦,表达对战争的怨怼和厌恶。但在“孝”与“忠”、“情”与“理”的双重约束下 ,这种厌恶情绪总带着理性的克制。
2、分句赏析,三句各出自不同人之口,各具人物特色。
老父亲先言“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让儿子去服兵役,也是无奈之举,谁家父亲不希望儿子安安稳稳、成家立业。回忆以前学的《石壕吏》,官吏强迫征兵,自己年老无力,只好让亲生骨肉上战场,战场坚险,九死一生,只能祈祷老天保佑,孩子可以保全性命,劝告孩子在战场上机灵一些、小心谨慎,一定要回来。男孩要有勇气和担当,不要停留在过去的安定温情中,浴血奋战,头也不回的向前冲,为性命争。
老母亲又言,“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我最小的孩子啊,一定要回来,不要抛尸他乡。母亲的思念是说不清道不尽的,可以想象一下,在他离别的时候,母亲一定尽其所能为他准备行李,就像我们上学一样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带上了。母亲一定唠唠叨叨把她人生得来的全部经验都分享给你,避免你走弯路。即使做了很多心理建设也还会在离别是难过流泪。相比父亲,母亲的爱更体贴更温柔,她会关心你睡眠够不够,累不累。
兄长又言,“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兄长与自己年龄相仿,他会关注到有无伙伴陪伴,说话方式也比较直接,“犹来!无死!”和同行的人相互扶持陪伴,毕竟你们是同样的境地,一起生活一起经历风雨,是最直接的感同身受者。最后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只有活着才是最宝贵的。
3、顺序描述
①陟彼岵兮---陟彼屺兮---陟彼冈兮,从有草木的山到无草木的山再到山冈,环境一步步变恶劣,离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象征所遇到的危险困难越来越大,逐渐逼近主战场。
②先写父言再写母言最后写兄言。古重孝,先写父母是很对的,兄言在后符合礼法。古男权思想,出嫁从夫,故先写父亲,毕竟父亲是家里地位最高的。
4、思考
为什么是最小的孩子去?
本不应该是老大先去,长者先承担责任吗?所以我大胆推测,可能兄长们身有缺陷,或是出生是先天性或是后天,如若是后天那么,也可以很合理的推想是由战争造成的。战争之苦又立即加深了一个层次。
这部作品流传之久也反映出人民极具情感共鸣,这样的家庭肯定不止这一个,得以咏唱至今也说明了征战之繁,战争之苦。
5、手法
作者当然看不到远在家乡的亲人,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刻画的。
古诗文中有这样的写法,本是我在思乡念亲却说是家人爱人在思念着我。这种写法叫做“主客移位”。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起到表意丰富、抒情宛转、韵味深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