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皇后伏寿,一个无论正史、野史抑或文学、小说皆微不足道的角色,在汉朝之光辉即将熄灭之际,却机缘巧合地起着举足轻重之效用……
故而亦使得伏寿之死,尽显扑朔迷离、真伪难辨。
《三国演义》载,伏后与其父伏完同时被杀,不过是为了突出曹操之「残暴」。实则,据《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载,伏完因病卒于建安十四年(209)。
而伏后则是被曹操幽禁而死,卒于建安十九年(214)。二者前后相隔五年之久。
至于伏寿之死因,却只是源于昔年的一封书信而已。
据《三国志·武帝纪》所载,“建安十九年(214)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即曹操只是因伏后的些许怨言,而将伏氏一族抄家灭门……
然则又《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载,“当年董承叛逆,诛连董氏一族。伏后因见董贵人怀孕在身,尚不能免除诛连,从此心怀恐惧。乃与父伏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
可见,伏寿确是图谋起事,曹操诛杀伏氏则是事出有因。
既然如此,《武帝纪》却是对伏后「令密图之」之事避而不谈,对事件前因后果亦是有些讳莫如深。
而且「董承事件」始于建安五年(200),然直至建安十四年(210),伏完去世,亦未曾有所行动。以此推之,伏后之死应与当年信件并无关联。
又参《三国志·荀彧传》引注《献帝春秋》中言,“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
即曹操早已得知书信之事,却亦只是暗中防备而已。
反而至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却是一反常态地对此大动干戈……
不仅逼迫献帝废去伏后,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瞒传》中更是直言「遂将后杀之」。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并将伏氏宗族有百多人处死,仅余伏母盈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而据《献帝春秋》推测,伏母盈等十九人侥幸免死,亦是因其弟樊普告密之故。
两者结合,曹操对伏氏一族赶尽杀绝、连根拔起,绝非源于一封十余载前之书信……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曾在《三国史话·替魏武帝辩诬》中言“凡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是把毁誉置诸度外的。魏武帝难道是怕人家谤毁的人?要是有一封信说他的坏话,就要发怒而杀人,那他生平,不知道要杀掉多少人才够。所以当时的伏皇后,必是另有什么政治上的阴谋的,断不会因一封信骂魏武帝而被杀。”
故就事件而言,以曹操的地位和气魄,完全不必因为些许恶语怨言而大动干戈。
而以结果而论,伏后必然是有着非常之谋划,抑或客观因素,直接触及到了曹操的核心利益,方才致使曹操显露杀机……
伏氏一族身为外戚,本是献帝能够依仗的主要力量,亦是曹操的重点关注目标。
伏后目睹董贵人之身死,而心生忧惧,暗中谋划无可厚非。但即使伏寿等人所谋甚大,以春秋笔法载述亦可。然则《武帝纪》却是只字不提,而以书信作为借口。如此只会显得曹操无有容人之量。
究竟是什么事件,使得曹操难以启齿……
蜀汉之诸葛亮、东吴之鲁肃皆可预测三国鼎立之局势。而曹魏之谋士亦是洞若观火,又岂会不知。只是曹操立场不同,不能明言而已,故而正史未有只字片语的记载。特别自赤壁战败后,曹操南下之路受阻,鼎立之势已是无法逆转。
而与此同时,曹魏内部拥护献帝的力量亦会随之复苏。
故曹操在面对一统天下此生无望之局面,亦会对未来规划做出全面调整……
《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十七年(212)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八年(213)五月,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
其一、迅速安抚曹魏集团之人心、军心,避免集团内部的政治动荡。
其二、旨在弹压因赤壁战败而有所复苏的「反动」势力。
即曹操在不断提升政治地位。以应对孙刘之崛起、排挤内部之矛盾。并在法理上有所突破,对曹氏一族而言,亦是未雨绸缪。
同时,铲除些许隐患,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参《资治通鉴》载,“建安十七年(212)九月,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邈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即献帝诸子就藩。
又载,‘建安十八年(213)秋七月,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曹操并将三女送入皇宫,目标指向皇后、亦指向储君。
据《后汉书》所载,伏寿是初平元年(190),献帝西迁长安时入掖庭为贵人。兴平二年(195),被立为皇后,至建安十九年(214)已然二十余载。按照时间推算,既然献帝诸子已是就藩之龄。
以此推之,伏寿之子必然亦是年龄相仿,故是否「册立太子」理应提上日程。
而「册立太子」不仅可以增幅伏氏之声望,汉朝亦可在法理上得以延续,而帝党则更是因此而凝聚。故伏后「密图」之事,必然与此相关。
但伏后等人之举,亦使得曹操唯有选择将伏氏一族彻底根除。如此一来,方有借口将伏后二子顺势除去。
随着伏寿之死,于建安二十年(215)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即曹节为皇后。致使献帝一生未曾册立太子,曹操的三个女儿亦只为刘协生下了一个女儿而已。
最终,曹操扑灭帝党力量的同时,亦割断了东汉最后的悲鸣。
而面对「册立太子」之风波,曹操不得不扑杀伏后势力。并情愿舍弃名声、气度,而选择避而不谈,以隐藏其真正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