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圈最近有人转了一篇文章《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文中,一位月薪三万出头的高管妈妈抱怨:
暑假期间,去掉给孩子去美国游学的费用、请保姆的费用、钢琴考级的费用、游泳班的费用、各种培优补习费用,掐指一算,所剩无几,连为自己买件新衣服的钱,都拿不出手了。
顿时引起宝妈们议论纷纷。
一位妈妈表示感同身受:我们家虽然没去游学,但全家出国玩了一趟,加上补习,绝对超过三万。
一位怀孕快临产的妹子,看完开始莫名焦虑:突然不想“卸货”了,月薪三千的人,还活不活了。
但有一位妈妈的回复,一针见血:这是在烧钱,还是在烧父母的虚荣心?
另一位的评论也很赞:我家娃一放暑假,就回农村姥姥家,农夫、山泉、有点田,3万还买不到呢!
这篇文章,让我不由得联想起,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话题:小学生沉迷王者荣耀。
有一位老师曾实名发表《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痛斥这款手游给学生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
甚至有人说,游戏的小学生玩家比例竟然占了将近6成,尽管这个数据后来遭到了手游开发商的否认。
但很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沉溺游戏,的确是不争事实。
现在,正值假期,你家娃是怎样度过暑假的?
除了玩游戏和烧钱,我们的孩子还有没有其它方式,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
2
在完成暑期作业和必要补习之外,有心的父母,还可以这样帮孩子度过这两个月:
适度玩游戏,甚至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借助他对游戏的兴趣,启发学习。
知乎上有一位家长,分享了她家的小学娃玩游戏的心得体验。
她家孩子,从小二开始接触《王者荣耀》,刚开始她也担心过限制过,但实践后发现,疏胜于堵,因此改变策略,从不允许玩,到有条件的玩。
比如,1、完成所有功课,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后,才可以玩游戏。
2、手机定时玩游戏,计时结束,可以玩完当前最后一局。有时间限制,但也不会太死板,尽量让孩子完成一局后再结束,这样他就不会总感觉不过瘾,意犹未尽。
3、外出聚餐时,吃饱饭无聊的时候可以玩一会,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学会分享,尝试自己解决矛盾。
为什么这位妈妈对待孩子玩游戏的态度,从完全禁止到一定程度允许?
因为这是她经过观察和实践得出的经验。
首先,学生们玩游戏是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社交的一部分。无论《植物大战僵尸》,还是现在的《王者荣耀》,都是小朋友之间的核心话题,他们聚在一起就会讨论。
如果生硬地禁止自己的孩子玩任何游戏,那么他的社交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那么,玩游戏就得从众吗?
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参照。
当她发现孩子很喜欢玩这款游戏时,她也自己玩了一下,对它有了大致了解。然后利用孩子的兴趣点,将游戏中的人物与历史文化相结合。
他们一起讨论人物角色,一起找来相关绘本和书籍,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做系统的学习和梳理,也能趁机纠正游戏中,戏说玩乐的误导部分。
就这样,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一边玩游戏,一边学历史看文化书籍,实现了寓教于乐。
暑期旅游前,和孩子一起安排行程,规划路线。
汪曾祺曾经说过,“如果你孩童时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
旅游,就是孩子接触大自然的好机会。
我一位女友,孩子教养得自信大方,会玩也会学。
她跟我分享过一个经验,每次全家出门旅游前,她都会和孩子一起安排行程,规划路线,甚至包括预定酒店等诸多事项。
这种方法,既让孩子有参与感,又培养了他分析规划事情的能力。
在去目的地之前,孩子就已经对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旅游归来后,印象和体会都会更深刻。
和孩子一起做点闲事。
知名经济学家吴晓波写过一本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他说: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凭着这样的想法,当他的女儿本来有机会能够申请去美国读名牌大学,但却提出要学音乐当歌手时,吴晓波同意了。
现在,她的女儿已经学有所成,很享受将音乐当做事业发展。
他的观点是,“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
我们的孩子,除了读书写作业之外,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关键看有没有给他提供机会尝试,去学会享受生活。
暑假期间,妈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点打发时间的闲事。
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做家务、或者一起洗菜做饭,这些小事,只需要你的专心陪伴,就可实现。
低龄阶段的小学生,动员他们参与到家务中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年龄稍长的孩子,除了做家务,还可以学做烘焙,或者跟你一起,做一道简单的家常菜。
这些闲事,可能短期看来,和功课成绩无关,但却能保证孩子乐在其中,享受一段属于你们的的闲暇时光,是一段值得一辈子回想的美好记忆。
这份放松惬意,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亲子互动,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无压力的休息环境,父母也可以借此和他多聊聊天,做倾听者和陪伴者,做他可以倾诉与信任的朋友。
花样玩体育。
关于孩子的兴趣培养,前段时间有个引人争议的话题,叫做“教育鄙视链”,比如,
带孩子旅游:出国的鄙视去港澳台的,去港澳台的鄙视在国内的;
孩子的兴趣班选择:学马术、高尔夫的,鄙视学琴的……
这副金字塔状的“鄙视链”,以价格高低比能耐,以消费大小论成败,将教育赤裸裸物化。
这背后,隐藏的是为人父母的焦虑心态,与其说是相互攀比,不如说是盲目跟风。
而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分辨是非,不需要靠金钱堆砌,也能帮孩子找到适合的方式,培养兴趣爱好,并学会自得其乐。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儿子活力十足,酷爱足球。
假期中,他就号召周边小区里十几个同龄的小朋友,组成男女混合足球队,家长们一起集资找了一个足球教练,一起分担足球训练场地费用。
他们也轮流负责接送和照顾孩子,这样,花很少的钱,孩子们既可以锻炼身体释放能量,也能和小伙伴们发展友谊,一举多得。
看BBC纪录片,足不出户观天下。
宋人黄庭坚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大学者林语堂将其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会觉得你语言无味,人也就失去了趣味。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要从小开始,而且方法多样。
除了看书、看电影,还有一个事情,值得和孩子们一起做,那就是看纪录片,
尤其是BBC系列经典纪录片。
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各国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球深处的奇妙世界。
比如,地球脉动系列、恐龙星球系列、小动物大智慧系列、宇宙奇迹系列,以及美丽中国等等,这些良心科普片,往往由几十人的团队,经过数年才能打造完成,是不可多得的优质作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观赏。
这些资源在BBC官网和国内许多网站上,都可免费找到。
通过这些剧集,孩子们可以换个方式看世界,还能顺带学习一下最纯正的英语发音。
观天下、学英文,轻而易举,足不出户就可实现。
合格的父母,为了孩子,但又不会盲目的一切为了孩子。
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与金钱多寡,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比不过父母有质量的陪伴,多花点心思,自家门口,就能带孩子轻松玩转假期。
Angela文集推荐:
女性成长 热点热稿 励志情感 人物八卦 亲子育儿妈妈经 Angela游世界
Angela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