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一篇说溥仪后,发现还有废话没说干净,得再说说。
就说冯玉祥修改优待清室条例逐溥仪出宫这事吧,现在看,感觉颇有欠妥。
不管什么理由,也不谈理由正不正当,这么大的事,没什么庄重其事的法律过程,冯“检阅使”脑门一热,三下五除二就把条例基本给废了,搞得象“军法从事”似的,太轻率也太无章法,政府行为不该如此。
当然,那时政府也就那么回事,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本身就没什么正规可言,这件事也不能说冯氏做得完全不对。问题在于,怎么做才更得体更有范儿,毕竟是一国政府,不是一国兵弁。冯是军人脑袋军人的脾气在支使政府,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民国的无奈。
后来的事实表明,冯玉祥如此轻率从事,留下的不是干净利索,而是麻烦和隐患。
把溥仪赶出宫以后,没有相应的安排,就是赶出去完事儿,余下都不管,只好由溥仪临时选择去载沣王府,再派兵把守软禁起来,谁也不清楚下面还有什么戏。但溥仪明白,这是把清室与民国做了彻底切割,他投向敌方也再没什么割舍不了的了。这就是说,推动溥仪彻底投敌,有冯玉祥民国的一臂之力。
等到冯玉祥败走,再上来的段祺瑞把软禁溥仪的哨一撤,前后也没什么交接交待,也没什么相应举措,更是撒了手,全由着溥仪自己“自由发挥”“自生自灭”,越发不妥加不妥。这等于是推过溥仪一把后,又给了他选择投敌的充分自由。
全忘了,当时不但有内部纷争,更有国外势力虎狼环伺,你不把废帝当干部,你以为废帝一点儿用没有了,外人却不这么看。这一层,很显然,冯玉祥还包括后来的其他民国执政,都忽略了,结果最终给了外人可乘之机。追究起来,负主要责任的就是冯玉祥最初的简单轻率。
事已至此,也不是没有补救办法,如果后面有所重视有所考虑,再多些谨慎,也许事情会是另一个样子。不幸的是,既没有重视,也没有考虑,有的,还是些子简单轻率。
溥仪自述,他投到日本人怀抱里,来自邮件的连续三次死亡威胁,起到了重要作用。头两次邮的子弹,已经让溥仪胆战心惊;第三次干脆邮来两枚炸弹,直接把溥仪吓破了胆,赶紧牵着日本人的衣服角跑掉了。这加速了溥仪投敌进程的两枚炸弹,当时日本人检验后,告诉溥仪是东北军制造,也就是来自张学良。后来,溥仪越来越怀疑并相信,这都是日本人为了催他快快投靠过去使的奸计。结果,真相揭开,还真不是日本人干的,偏偏正是张学良。因为发觉了溥仪与日本人有勾结,张学良想警告并阻止溥仪,便放出炸弹恐吓手段。
其实,使炸弹恐吓,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在于恐吓之外,还要有别的措施,特别要加强“保卫”才对。没有“保卫”等周全考虑和安排,只一个简单的恐吓,吓得溥仪一门鸡飞狗跳墙,末了还是让那么大个溥仪从眼皮子底下跑掉,就显得轻率了。
张学良不愧是张学良,个性特色真不含糊,可惜结果适得其反。
后来得知,日本人图谋霸占东北,弄出个伪满洲国,物色傀儡头子时,有三个候选人目标:一个是溥仪,再一个是恭亲王的贝勒,还有一个是段祺瑞。想段祺瑞当傀儡,那只是日本人的一厢情愿,段祺瑞和吴佩孚一样,民族气节还是很刚强的。所以,实际上日本人只有废帝和废贝勒两人可用,两人谁的负面影响最大不言而喻。可见,放逐溥仪再让他跑掉,对国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有多大。
那么,有没有更周全的办法,既可以把溥仪逐出故宫,又不至于让他为敌人所用呢?
有的,那就是把事情再做得更……
想什么呢?我怎么会出“弑君”的馊主意?以为我是那种不厚道的人吗?
我说的是,因为清室有跟从张勋复辟的过失,优待清室条例有理由修改,但不必轻率全废,对溥仪还是要有所优待,也好把清室及其一系人心挽留在民国。如果觉得这个条例是革命不彻底的象征,给复辟提供了温床,非要彻底废除,也是一说,可以。那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溥仪了。
有没有优待条款,都应该“管”溥仪,最好给他再找个远离是非至少是外国势力不容易得手的好地方,好好“保护”起来,让他有的吃,有的玩,有的乐,最好还把他的难言之隐也给他治好了,让他安安心心舒舒服服生孩子养孩子天伦乐,让他“此间乐,不思故”。总而言之,要把溥仪好好地留在民国,不能让他跑到敌国去。
可能有人会说,溥仪跑了就跑了呗,有什么了不起,抗战胜利后,东三省还不是收回来了?
说得一点不错。
好在本文标题开宗明义我说得很明白:
这又是废话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