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飞伦敦的飞机上,一个去英国读珠宝设计的姑娘坐在我边上。她说她之前在国内学建筑设计,本科毕业后在一个设计院实习。在埋头画了一年的建筑设计图后,她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这个工作,完全没有创意的空间,每天画图到凌晨二三点,严重的睡眠不足让她内分泌紊乱,几个月胖了几十斤,于是决定放弃转正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所爱。
我问她,你怎么规划你的未来?
她说:“我想以后做个独立设计师。不想去设计公司,因为设计公司里也没有自己独立设计的空间,只能copy当下流行的风格”。
她给我看了她做的首饰,银丝盘的花,很漂亮。她说这件首饰做了三个月,从拉丝开始,一根丝要拉两个小时,再用其他工艺让银丝有质感,工作量非常之大。已经卖了。我不知道这件首饰的利润够不够她三个月的开销,我没敢问。
她说,当时她想到英国学习珠宝设计时,她妈妈是反对的,让她自己挣学费。她在网上接活画二次元一年挣了近二十万。当然是不够的,但可能是爸妈看到了她的决心,最终还是同意了。
朋友与我分享了另一个姑娘的成长历程,这个姑娘毕业于纽约的某戏剧专业,看她在从事于少儿戏剧教育时认真投入的劲头,无疑是热爱的并享受其中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面对现实,而现实是当前的专业经历恐怕不能维持她想安定下来并结婚生子的现实需求,于是在考虑要不要转去修个其它可以更挣钱些的专业。
我看见她们都在找寻,无论基于理想还是现实,她们在当下的处境中去感受自我,理解环境,寻找那条适合自己的路。
飞机上的小姑娘告诉我,她经常参加各种作品展,穿着正装站在自己的展台边上,希望有观众来问一下,表达一下自己的观感。最难受的情境就是参观者径直走过去,却在下一个展台饶有兴致的停了下来。还有些时候,看到展厅里就是有充满创意的展品,那一刻充满了对自己的质疑:“我在这条路上真的能走出来吗?”但这就是自我找寻的过程,在不断的找寻中对自己进行突破、重组,不断的丰富与拓展着那个叫“自我”的东西,这便是那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如果有一个教育成功的样子,我想那与名利无关,因为名利只是潮起潮落,更何况名利也不代表一个人的幸福感,甚至会剥夺一个人的幸福感。之所以将名利作为不言自明的指标只是因为它能被看见而已。
如果真有教育成功的样子,我想那应该体现在,当一个人开始进入社会,TA所具备的基本社会功能。TA是否有自我认知的功能,能明白当下所在与自我期待之间的契合度;是否有适应社会的功能,理解外部环境中的不友好与艰难;是否有自我改善的功能,容忍恐惧和不如意,并勉力尝试;是否有不断发展出各种成长所需的能力的功能,跌倒了再爬起来。
如果具备了这些功能,TA就能将人生变成一个自组织的历程,不断的锻打自我的人格,不断接近完整的“我”,这个“我”就是我们今生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