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选书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豆辨读友古尔浪洼,关于选书,提到如下观点:
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判断选书。这一点犹为重要。
当你读了一定量的书,具备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欢和欣赏水平,来挑选和判断书。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学者、专家,乃至伟人,也无法为你开出一个量身定制的清单。但你自己能。你的喜好,你的气质,你的欣赏口味,只有你知道。
所以,适合你读的书,其实也只有你知道。所以,时不时的,你要尝试在浩瀚的书海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比如我喜欢看一些回忆录之类的书,在书店里转了一圈,几乎是看书名、封面、和出版社,我就立即选中了何兆武的《上学记》。
在豆瓣非虚拟书籍的信息上,我也是只读了短短的几句介绍,就立即决定上网去购买齐邦媛的《巨流河》。
谈那些过去学者名人的随笔类书,《负暄琐话》先进入我的视野,紧接着《负暄琐话》、《负暄三话》自然而然就上到了我的书架上。
如果你喜欢卢梭,你肯定不会漏掉《忏悔录》,如果你喜欢读《忏悔录》,那么《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自然逃不过你的法眼。
只要翻开读几段,你立马就能判断出,后一本书几乎就是前一本书的续,风格虽然不同,但内容和思想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你喜欢诗词,你想找本现、当代人谈和指导你读它们的书籍,不用人介绍,你只要上网搜搜,立即就会锁定叶嘉莹和唐圭璋的书。
他们谈诗词的作品,一放在同样谈诗词的书籍中间,你立马会发现,他们的水平“绝世而独立”,傲然出群。
当然,如果你喜欢读诗词,喜欢豪放派,其至喜欢更早的屈原,同时也喜欢读外国诗歌的话,那么你翻开拜伦的《唐璜》后,就不可能再将它放回书架。
如果你喜欢读关于诗歌的理论和研究类书籍的话,《中国诗学》不可能跑出你的视野。
即使它只在台湾出版,隔海才能相望,你仍然能清晰而准确地知道,那就是你想读的书。
Q1:什么是选书?
A:
1、选书,顾名思义,是指:选择书籍。
任何事物之所以需要选择,通常来说,一是有得选,二是必须选。图书也是如此。
一方面图书非常多,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图书出版,加上电子出版的图书,以及历史上出版的图书,如汪洋大海,难以计数。
另一方面,我们时间有限,一辈子能读的书,数量十分有限。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有一天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想算算自己一生能读多少书?
一辈子读书时间,除以每本书阅读时间,大致就可以算出大约能读多少本书。算出答案后,他竟然禁不住大哭一场。这是为什么?
原来他发现:自己一生顶多能读3000-4000本书。几千本书,和数以千万计的书,两者之间有巨大落差。
因此,选书就是我们绕不开的议题:读什么,不读什么;哪些先读,哪些后读。
2、选书存在两个常见误区。
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后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世间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没有一门学问是孤立绝缘的,比如说,政治学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
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一点都不懂,就直接专攻政治学,越往前进,就会觉得越困难。
教育家朱光潜做了一个类比,这就像老鼠钻牛角,越钻越窄,寻不着出路。
学习都是这样,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学习任何知识所要遵守的程序。
选书最常见的第一个误区就是,只读自己喜欢的书。
这容易导致信息过窄、多样性不足,很可能让我们无法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甚至让我们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作家张铁如是说,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们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而第二个误区是,休闲消遣阅读占比过高。
休闲消遣是阅读的一个目的,不可缺少。但如果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休闲消遣,那么,阅读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从根本上来说,阅读是为了提升理解力、认知力。而休闲阅读,对于理解力增进不大,容易让人原地踏步。
很多人没有认知到这一点,就会导致以下结果:经典不读、长的不读、难的不读。
事实上,如果想要提高理解力、认知力,我们需要的是坚硬的阅读,一种费心竭力的阅读,一种提高认知深度的阅读。
当然,这里的坚硬度,有个合适的范围,最好是跳一跳能够得上的。
比如说,以幼儿园的水平去读文言文,多数时候,难度过高,反而挫伤兴趣,产生不必要的嫌恶情绪。
原因在于,人性是懒的,从生存的本能来看,不愿意大量消耗自身的认知资源,在阅读上,也就更容易偏好愉悦的阅读,而不是坚硬的阅读。
因此,安排所谓的“烧脑式阅读”,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读的时候,一是要放慢阅读速度,以慢求快,提高阅读质量:二是可以先读一些有助于理解本书的作品,例如简化版、插图版、解读版、科普版等。
Q2:怎样选书?
A:
1、明确读书目标。
读书是学习、应用的手段。如何选书,首先要回到读书目标这一前提。
郝明义将阅读分成了4类:
①主食阅读
主食阅读,针对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获得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
这一类阅读,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因此也称为“生存需求的阅读”。
②美食阅读
美食阅读,不求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却可能启发我们,从一个看起来间接,但可能是根本的方向,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者现象的本质。
这种阅读,主要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与思想深处的结晶,好像饮食分类里的“美食”,因此也称为“思想需求的阅读”。
③蔬果阅读
蔬果阅读,能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
像是饮食里的蔬菜、水果,因此称为“工具需求的阅读”。
④甜点阅读
和前面三种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甜点阅读没有一定的目的,既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也不是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以及参考或者查证。
和前面三种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甜点阅读没有一定的目的,既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也不是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以及参考或者查证。
这一类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就好像饮食里的甜食或者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因而称为“休闲需求的阅读”。
根据郝明义的分类,我们有选书之前,首要就要明确:目前我们需要的是哪一种饮食。
比如说,如果你急需补充工作中的必备知识,那么当下的你,就需要展开主食阅读。
比如说,你发现自己思考层次不够高,有小成绩但没有大进步,就要展开美食阅读。
比如说,你发现自身阅读分布,结构明显失衡,例如甜点说读占比过高,就要调整。
2、找出备选书单。
当确定阅读目标,以及阅读主题后,你就可以发挥搜商,找出该主题的备选书单。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①从主题书单入手
知名机构、领域专家、读书社群、阅读达人等,都会开列出的不同主题书单,包括精读君在精读微信公号上开列的主题书单,都可以作初步参考。
②从电商网站书籍分类入手
电商网站一般都会对所售书籍进行大致分类,通过不同类别也可初步筛选相关主题书籍。
③从图书推荐引擎入手
当你在电商网站筛选出相关主题书籍后,网站一般会根据你的选书偏好,以及浏览过同一本书用户的阅读偏好,向你推荐相关书籍。
④从图书关键词入手
直接在图书搜索引擎上,输入所要阅读书籍的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
⑤从参考书目入手
每一本书,通常都会列出写作本书的参考、引用书目,或者推荐的拓展阅读书目。质量越高的书,通常参考书目越多,也越有价值。
诸如此类,包括你信赖的选书能力较强的朋友,他们推荐的书单,都可以作为你的参考。
这样一来,通常可以把图书,收敛到一个相对较窄的范围。比如说,同一个阅读主题,有几十本书备选。
3、挑出优质图书。
当列出备选书单后,我们要进一步筛选,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阅读的优质图书。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①判断是否是经典
所谓的经典,就是经过时间的筛选和淘汰后,仍然对当前和未来有阅读价值的书。
经典的一个判断信号是,有大量的书在引用、讨论经典中的内容。
比如说,金克大就说:"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有些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
比如,只读过《红楼梦》本书,可以说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本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
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②如果不是经典,再根据7要素判断价值。
一看出版社。
每个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尽量选择在特定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
比如说,商务印书馆偏向于学术性的内容,人民文学出版社主要以文学类为主,三联出版社则偏向于社科类书籍等。
二看作者。
靠谱的作者,写出的内容更靠谱。如果对一位作者的历史作品有信心,那么,这位作者的下一本作品,通常也值得期待。
三看版次和印次。
次数越多,内容往往越有价值。
四看编与著。
著意味着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因此通常优选著。
五看参考文献。
如果不是小说之类的作品,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往也不值得读。
六看书评、推荐序、前言、目录以及后记。
这些地方,大致可以告诉你该书的主要内容。比如说,目录体现全书结构,有水平的读者,看看目录,对于作品的质量,就能心里有数。
七试读部分章节。
如果你可以在线阅读书籍的部分章节,或者是在书店中,那么,你可以快速浏览其中的章节内容,判断是否符合自己需求。
以上就是通常挑书的方法,读友们可以自己参考、实践,最后总结出一套适合你的办法。就像前置思考中古尔浪洼说的那样,你必须掌握自主选书的技能。
在词条的最后,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和成长史。没有人可以替代你阅读,替代你成长。
时间有限,而书无限。选书是重要的选择。有优质输入,才更有条件优质输出。
类似的,其它学习资源,例如各种付费知识产品,微信公号上的免费文章等,也一样要慎选。
再次强调,“读什么, 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后置思考:
①你选书是认真的,还是随便的?是有技巧的,还是生涩的?选书效果如何?
②如果你一个月只能精读一本书,三十年只能读不到四百本书,你怎样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