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主持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场亲子读书会,这是我心心念念一直渴望去做的事情,因此昨天亲子读书会结束以后,我好开心!
也许,在我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我都希望躲在舞台的背后,静静地聆听、安宁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带孩子们阅读、让孩子切实地体验到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幸福的事情——这件事,是我愿意主动站出来、哪怕有很多不安、有很多不自信,但是我愿意带着恐惧往前面走的一件事。
对于举办亲子读书会的渴望源于我带孩子去坪山图书馆看书的经历,偶尔地一次我们参与了图书馆举办的一期亲子读书会,当时在现场,我内心就滋生了一个强烈声音——我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扮演主持人的身份,这个种子就如此种下了,以至于每每想到这个事情,我都内心激动不已、欢欣向往。
昨天,我终于体验了自己梦想中的亲子读书会主持人的身份。
也许是我自己本身对于书的那份热爱打动了那些小朋友, 也许只是因为第一次参加读书会小朋友们特别好奇,第一期的亲子读书会效果非常好,在过程之中, 除了一个小朋友闹情绪离开现场,其他的小孩都全程聆听、回答问题、状态很投入,结束后,Boss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吗?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都兴奋地回答:喜欢!“如果还有下一次,你们想参加吗?” “想!” 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实说,尽管效果不错,但是如果给我预期的亲子读书会打分,从0-10分算起,我大概想要打8分;但是现实中的亲子读书会,如果从0-10分算起,我只能给自己3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呢?原因在于我没有实践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能量的互动。
在我主持亲子读书会的过程当中,急躁、胆小的个性让我急于表达,呼吸急促、口不择言,我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控制自己的表达内容上,而没有分配出足够的临在去调整自己的状态,以至于我在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慌乱,这是我特别需要引以为鉴的地方。
其次是流程的混乱,我没有提前梳理出合理的活动流程并去告知,全然是自己想了做,对于流程,综合大家的反馈,我认为下次应该如此安排: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每一期读书会的核心主题
2)做出“亲子读书会”的海报
3)提前扫描好要读的绘本
4)做好读书会宣讲的PPT (发心与意义)
5)设计好亲子互动的游戏环节以及道具准备 (家长至少参与进来一次)
活动中的流程
1)提前布置好现场,音乐响起来(欢快的、温暖的),并且提前沟通和分配好老师们的任务角色(控场、配合游戏等)
2)家长孩子们的签到(签到表要提前安排),带他们到场地,家长包包和孩子手上的玩具统一放在一起,保证孩子手上没有东西
3)开始主持,感谢参与—邀请Boss发言(举办读书会的发心和意义);主持人:规则陈述——活动大体内容(读书—游戏)
4)进入读书环节,先针对主题提问、互动+阅读+提问+由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 (踊跃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小朋友奖励游戏机会)
5)读书完,水果分享,然后进入游戏环节
6)结束,询问家长和孩子们的体验感受,并给活动效果打分,然后进行总结优化
当我写完以上内容后,我突然想起了逻辑层次图,我决定用逻辑层次图来帮助我理清亲子读书会的框架:
精神(愿景/目标/使命与召唤):透过陪伴,让孩子们热爱读书
身份:亲子阅读支持人
信念/价值观:悦读是高级的人生快乐,也是终身学习者的品质
能力:阅读+主持 (我相信自己的声音好听,我能切换声音,我给孩子们读过几十本书)
行为:举办亲子读书会
环境:在我工作的环境中欢迎读书会
好啦,关于昨天亲子读书会的反思就写到这里啦!感谢这次书写,透过书写我把脑袋里面混乱的东西理清了,不再是凭借一腔热血去做事情,而是真正能够在能量层面畅通无阻地去实践“想要——行动——达成”这样一个自我实现的模型。
写于2022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