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念念
01.
下班路过小区楼下,被前面走着的一对母女吸引住了。
小女孩背着一个粉红色的大书包,拉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的走着,欢快地说,“妈妈妈妈,今天老师点名夸我了哦,说我的字写的特别好看。”
妈妈摸摸小女孩的头宠溺的说,“宝宝真棒,宝宝今晚想吃什么尽管跟妈妈说。”
一般的小孩听到这个都会开心的一蹦三尺高了吧,但眼前这个小女孩并没有,她特别笃定地说,“不用啦妈妈这样我会骄傲的哦,我希望以后再努力一点,让老师经常注意到我。”
我惊得不知该作何感想,甚至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彼时眼前的这个小孩真的只是小学生吗?
等我平静下来,脑海里清晰的浮现出了三个字:存在感。是的,尚且是这么小的孩子,便已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一定的肯定,那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02.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在诺大的世界里找到存在的意义。小到哇哇啼哭的襁褓婴儿,大到步履蹒跚的古稀老人,皆是如此。
记得二胎政策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认为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以后,父母的爱就会被分出去一半,甚至不再要自己,由此心生惶恐,百般阻碍。
孩子的这种危机感,来自于内心深处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常说到一个词叫做“安全度”,人习惯在安全度范围内活动,一旦超出就会产生危机感。这跟是否自信没有关系,而是作为个体,对于所存在意义的重视和潜意识的保护。
因为这种重视和保护,我们从小就希望父母对我们关爱多一点,老师对我们重视一点;工作以后,希望老板对我们多肯定一点,朋友对我们多理解一点。
我们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存在感可以得以实现,以至于有时候乱了节奏,变得矫揉造作,也就是所谓的“作”。其实无非是没有安全感想要得到关注而已,这其实跟发了一个朋友圈,希望有人点赞的心思如出一撤。
03.
那么为什么,以前抱着大腿撒泼打滚的事我们现如今不再做了?
一来因为我们长大了,二来是因为转换了阵地。更确切地说,我们不是不再做了,而是换了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方式就叫做:发朋友圈。
朋友圈是这个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再是面对面的高谈阔论,而是用一种看似更方便更便捷的方式连接着彼此,这也是大家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的原因。
大体上来讲,朋友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维系人际关系。
这其中包括了工作和生活两个点,甚至有时候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不计其数的工作是在微信里谈成的,避免了面对面交谈的繁琐,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那么生活也是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轨迹的不断变化,我们的一些老朋友离我们越来越远。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微信的社群里认识了新的朋友。虽然很多时候彼此间的关系由“莫逆之交”沦陷为“点赞之交”,但这一大浪淘沙的过程,使我们明白了谁是真正的朋友。
二、学习。
朋友圈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里面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我们刷朋友圈并不是为了看到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生,而是想要通过彼此间的不同,发现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旅游类的我们可以向其寻求攻略,自拍类的可以评论一下拉近下关系,分享类的可以讨论下心得等等。只要用心,处处皆是学问。
三、记录生活。
这一点是我体会最深的,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岁月终会老去,但文字永远年轻。
被这句话深深触动。是啊,生于快餐时代的我们,实质能抓住的东西真的太少了。人的记忆始终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忽略甚至忘记了原本对我们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多令人惶恐。
但是文字就不一样了,文字可以记录。那是一种镌刻在石头上的安全感,无论风雨如何冲刷沧海如何变化,它都安静存在着提醒自己也提醒世人,这是我,这是我的人生,我曾经轰轰烈烈的存在过。
04.
现如今,我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做不完的工作,挤不完的地铁,吃不完的快餐。我们行色匆匆的走过一条条街,来不及看风景,也来不及在意谁麻木着的脸。
感觉很多话都来不及说,很多心事无处安放。无论多深刻的事都在日复一日的匆忙里变得不值一提,时间久了,我们就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开始变得压抑。
时代变快这是必然的,手无寸铁的我们如果尚不具备与这世界兵戈相见的力量,就暂且收起百无一用的玻璃心,融入这世界的浪潮中,做一只誓要远航的小船吧。
然后在前进的过程中,用心的记录自己人生的点滴,用心维系每一段人际关系,用心学习并且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然后你就会发现,一旦你大刀阔斧的往前走,你所留下的脚印就会格外深刻。而这些脚印,可以存在你的日记里,如果你不愿动笔,也可以留在朋友圈里。
记得发完以后,轻轻地给自己点个zan,然后,更好的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