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大喜欢雾天,然而,它还是来了。灰蒙蒙的漫天飞舞,没有风,它们独自的很是自由。昨天还是天气晴朗的,变化总是让人赶不及,只是在一个安稳的昼夜之间。春天已经到来了,在这沉沉的雾气之中。也许不明之处隐藏着一些烦忧,现在还看不到。事情因为太过于幽隐而让人局促不安,正如雾后的鸟鸣,其中的美韵自然降了几分。
昨夜送学生回时已经太晚,给远方的姑娘发了信息——她已睡入梦乡。因为我一向都是那么迟的,便没有了随着美妙悠扬的笛声走进她梦境的机会,确有许些遗憾。神交正如雾气的朦胧,隔了一层纱,看不见美丽温存的笑脸,声音里却有另外一种神韵。中国人的文字与声音一样,十分美妙。优美的文字,独特的遣词,儒雅的性情以及心志的表露,只在文字的背后,语言的弦音。读一篇美艳的闲文,窥探温柔人性,爱上一个未曾触碰的精灵,那是纯粹的美,一种想象的、发自内心的、不加修饰的美。但是这种向往略嫌模糊,如这初春的雾。内心的呼唤,想听取鸟鸣的清脆,又担心人的追求破坏自然纯粹的自在。我做出了一个十分合适的决定——井底观天,之外的一切留给想象的自由。这是书呆子的浪漫情怀。
书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欣赏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的东西,却又担心人为的、不可磨灭的意志会破坏它,所以若即若离,忽冷忽热,耐心有余而人情不足,且还失了举重若轻的气量和顺其自然的大度。书呆子的生活和情感总是无比的纠结。他们在痛苦中快乐着,在快乐中心甘情愿地痛苦着。常人看来,这真是十分的怪异。人因为无情而果断,因为多情而温柔,然而物极必反,人在盛情时却变得呆了。盛情的人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对他人无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都显得不合适。世事变得矛盾了,他也变成了呆子,变成了最不容易做决定的一类人。
很久以前,教师大部分是书呆子。他们富有爱心,心思细腻,处事和平而能顾全大局,在文化事业上更容易有所成就,也正是这些盛情的书呆子构建了一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并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解放人们被社会禁锢的灵魂。然而,他解放了其他人,却把自己投入了知识和情感的牢笼不得解脱。书呆子总是在追求智慧、创造文明体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献出精神,最后却因为无法逃脱知识、情感的束缚而死于空虚与寂寞。他们在成为书呆子之后便开始奉献生命力量,直到心力枯竭。这是一群伟大的人物。今天,情况已有了很大变化,教师也不再以书呆子的形象出现。他在丢失师者风范的同时学会了一些非书呆子拥有的品格。唯利是图的意志最是令人深感遗憾。为师者从来都不是聪明能干的人,但是,老师受了世俗的熏染,满身的铜臭味,博士才子的品味日渐稀罕,珍贵得很了。如此世况,如果还有人喜欢称我为书呆子,我心中自有别样欢喜。我不记得还有什么样的称呼对于一个为师者而言更加贴切的了。其中有高尚的赞誉,是社会经济利益下人们仅存的对文化的希冀。
或许“书呆子”中有一些嘲讽的意味,但是那又如何!他们总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追求文化与自我的融合,以自己作为文化最忠诚的代表,坚守着人类灵魂最纯洁最宝贵的精神阵地。“嘲讽”是缺乏智慧的人对有丰富精神体验和高知识水平的人的合理评价。如果不是嘲讽,我们便会感到惊讶和不适应。但是也有很不适应的时候。陈寅恪的经历就让人很不适应,甚至有太多的惋惜与深深的悸痛。那是全社会价值取向的偏曲,是中国人民道德的畸变,是社会风气的腐化对师者施加的人身攻击和精神折磨。书呆子从来不会因为身体上承受的压迫而气馁,社会精神和人民气志的衰腐才是最沉重的打击。一段沉重的历史颠覆了书呆子的所有高贵的品格和尚未拥有的光辉。在那段风雨岁月里,中国文化遭受了一场令人痛彻心扉的劫难。书呆子的悲伤便是历史的悲哀。
生活在雾里,太阳出来的时候,情真意切,略有些温暖与自如,更多的时候是人生的灰暗与忧愁,怀着一颗多情善感的心自我安慰,在奉献一生中满腔热血地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却又作茧自缚,死在自己的刀剑之下。这便是书呆子——历史中最矛盾的群体和社会进步演化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