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征文
公历平年,辜月下浣。江城会天下、告万民、结缔约,显大国之策力,彰自然之谐和。
古之庄子于《齐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其重天人安和之理。
自古文者皆寂,又因山水无声,静默而听,所以为知音也。余尝见:五柳以熹微晨光哭寻三径,久存松菊,羡万物之得时,乐夫天命而不疑;亦听闻:屈子借蕙纕揽茝恒守昭质,长伴芰荷,念芳泽之缤纷,向汨罗而慰忠魂;常忆起:诗仙留浮生羽觞狂醉几何,琼筵坐花赏烟景而托幽梦,歌咏万物之始末。
余生于巴蜀,古之谓“君山”之地。因太上老君在次证道,方得其址名。忆幼时之感:无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非采椽之居,背巴山而观,而行桑竹之野。人入其界,见晓院凉息亭前马,昏窗吹梦月下人。寒山独立,有清月万里,斜阳千丈,青云作幕,墨断留白,天河浮槎,寒宫姮娥,若非其中?白雾轻纱,曲裾罗袍,神灵烛龙,夜阑飞花幽迥绝尘,丝轮纷幻,千重流醉,通灵俊秀,华攒星墟。天高青海骢,低来骐骥魂。九鸾齐驾,鸣凤生霞。清霜鬓山头,卷雪下西洲。落英成尘,吟龙戏彩。谷涧青松,竹壑梧桐,暮雨云鹤,朝云伴雫。纵无太白赋蜀道,子美弃潼关,也自天工使奇;纵无介甫谓华山,东坡嗟赤壁,亦从仙凡异景。春雨深分,月白风清;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朝晖夕阴之间,俯仰百变。纵日月几何,而江山任可复识也。
浩浩神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余借苏子之游以观山水。
苏仙于扶风喜雨亭尝言:一雨三日,非伊太守,非伊天子,非伊造物,若归太空,又日:太空冥冥,无声无息,余以为:此天人合一之功。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此为超然台上所感,行文之首,即为物我超然之乐。若人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放鹤亭上,苏仙忆《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长叹: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雨雪之朝,风月之夕,子未尝不在,其亦客未尝不从。此乐无穷也。
苏寻往黄州湖口石钟山,感造化之奇,独行而观。所谓石钟者,乃为暮夜月明之时,于绝壁之下,闻“大声发于水,下行而察,知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余之乡亦有江流之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歌钟于世,为天地之音(吟)也。
而至今日,瑰奇难存,简淳易失。昔年为发展,穷高林、尽捕鲰,是为竭泽之行也。使山水与人相恶,若鸟无声兮长风淅淅,雾霾之间天色沉沉,以至人心冥冥。幸有国之策力,护青山绿水,改所处之自然,谐和万物,福至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