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头骨折了,只能乖乖在家休养,从早到晚,不是躺着就是坐着,真正的休养,平日里日走一万步的微信运动每天都是两位数。
在家休养最开心的是可以每天守着孩子回家,在他进家门的第一时间送上一句“哈罗,你好呀!”同时也对孩子功课给予了缺失许久的关注。
认真翻了下孩子摞起来如砖头厚的试卷,有几张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分数太低了。
还有物理,九十分的满分,只考了51分!
我和玲玲虽然不是学霸,但对于这样的分数也觉得不能接受,只是不能骂更不能打,要怎么跟孩子沟通呢?
问问老师吧,至少要先搞清楚是题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给语文老师发了信息:“老师,不好意思这么晚了打扰您。最近我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每天他都是自己完成功课,我和他妈妈已经基本不会守着他了。从老师群里的反映看好像也没点他的名。但刚才看他一张语文默写卷只得了47分,所以想问问老师最近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正常吗?”
老师很快回了一段51秒的语音,大意是孩子在学校里挺努力挺认真的,考试没考好的原因可能是书写慢,核心原因是假期没有巩固复习,不熟练。
接着又给物理老师发信息,物理老师回的也很快,而且是连续三段每段都是接近一分钟的语音。光从老师发信息的速度和长度就可以看出老师还是挺重视孩子的,心下稍稍感到一丝安慰。
物理老师的大意是孩子习惯不好,有拖拉的问题,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换笔记本,一个估分不及时估。希望我在生活习惯方面多教教孩子。第二是孩子上课发言不积极,没有起到班长和课代表的表率,第三是做题速度慢,建议平时做作业要计时。
和物理老师聊完我接着给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发信息。班主任回的也是语音,或许老师都很忙吧,没有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统一选择了语音的沟通方式。“你们这个娃娃其实懂得,认真一点的话是能做好的”,“卷的不够,现在不卷未来就被别人卷”……从班主任的语音里我听出了老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焦急,这个老师是今年刚接手孩子班级的,前任班主任介绍这个老师的数学教的很棒,但后来我也才知道他是第一次当班主任。
跟三位老师沟通完毕后,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老师们对孩子的评价总体是好的,没有觉得孩子在学校里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如何和孩子沟通的问题了。
我仔细思考后,决定还是以老师的要求为准,心平气和但也不失严肃地和孩子沟通一次。
我轻轻敲开孩子的门,和他面对面坐着。我把发给老师的问题和老师的对话一条条放给他听。孩子一开始还有些不耐烦,但后来孩子也陷入了沉思,在看到他扯纸巾擦眼泪的那一瞬间,我知道连续考低分其实已经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只是我不太明白他对此的态度,他是选择了鸵鸟政策?亦或在心里暗暗使劲?而我的介入告诉他需要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分析并找出解决办法。
或许是不懂得延迟满足?我跟孩子提出这个有些偏理论的概念。孩子做事时总是先做舒服的,再做难的,比如在洗澡和看电脑刷视频之间选择先看视频,在做功课和玩耍之间选择先玩耍,甚至吃鸡脚都要先把每只鸡脚的掌中宝吃掉,才慢慢开始啃皮多肉少的鸡爪子,这像极了樊登讲的那个吃蛋糕先吃奶油的拖延症患者。
拖延也是孩子现在的一个毛病,洗澡换下来的内裤袜子要放在洗涑台一两天,几经催促才慢吞吞地洗掉,大假七天天天盯着他做作业,他还是要在最后一天做到十一二点。
其实,拖延也是不会延迟满足的结果。
小朋友对我的判断没有说什么,乖乖地把放在洗涑台的小红内裤洗了。我知道,这一次的谈话起作用了。
隔天,历史老师在群里发了没有按时打卡孩子的名单,孩子的名字赫然在列,印象中这是孩子第一次被历史老师点名,我的心揪了一下,赶紧发了一条信息给老师,老师很快回了信息,这一次是文字:“他上历史课倒是没什么问题,工作也很负责,这是昨晚钉钉背书没有打卡的名单,昨天上课我已经告诉全班有这项作业了,强调了两次,身为课代表不应该出现这种问题啊。”
我赶紧表态回去督促他。本以为结束了对话,老师却又发来一条:“初二孩子青春期波动很正常,可能很多问题让家长感觉突然爆发开了,这是正常现象,家长引导孩子梳理情绪,正确引导把这学期平稳度过吧”
我把聊天记录转发给玲玲,加了一句:“也许这就是青春期的波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