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天地之气升降的真义,气中生水、水中生气也正是心肾之气交合的道理。用各种物体的形象比喻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气,就会明白道不远人。配合阳生阳盛的练习,才能生成阳龙、阴虎,有龙虎方能准确地验证金丹。知道了抽添的方法、卯酉的时机,修炼的火候自然不会有差错。外在的红铅和黑铅终究不能成就大药。
养生第三步交媾龙虎功法:自冬至起,在离卦(10:30-13:30)时用鼻子慢呼吸,中间停顿一会,要自然不要刻意憋气,津液满了以后从口中咽下(所以我一直说要争取做到自然舌抵上腭)。
原理:冬至一阳生,从冬至开始锻炼,当离卦肾气到心时,把识神固定在体内,用鼻呼吸时少入迟出,绵绵若存,津液满了以后要从口中咽下,自然就能使肾气与心气相合,太极生液;到坎卦心液到肾时,相合肾水,自然就能使心液与肾气相合,太极生气。用真气恋液、真水恋气,这样液中有真气,气中有真水,互相交合,相恋而下,名称为交媾龙虎。
内容解析:一、为什么是离卦(10:30-13:30这个时间锻炼?
天就像覆盖的盆子,阳气升到天时难以再升;地就像厚大的石头,阴气降到地时难以入内。冬至时地中的阳气上升,夏至时阳气到达天,阳气入阳位后阴气生成。阴气生成的原因是阳气从阴气中来,而且兴起在地中。
用壶水比喻一下,水就是阴,水蒸气就是阳,给水稍微加点热,水中就会慢慢有小泡泡出现,这小泡泡就是水蒸气,而加热到达一定程度后水蒸气的量达到顶点,后来降温,一部分水蒸气就会转变为水,降到原始状态又是水多蒸气少。水在零度以上就能蒸发,所以大部分时间水和水蒸气都是共存状态。
冬至表示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冬至一阳生”是地球热能从地球核心重新放射出来,但地面还没感觉到暖和,而是开始进入数九寒天。直到过了大寒地面上才能感觉到热量上升,夏至也是这样,过了大暑热气才消退。所以同理到每一天看,把24节气看成24小时,就是12点阳气最旺,14点最热,0点阴气最旺,温度是是2点左右最冷,但是现在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太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等,已经破坏了地球的气候调节系统,所以很多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在市区里夏天感觉天气越来越热,尤其是中午12点到下午四五点,感觉热气一直都在,而且晚上也不凉快。小时候好像不这样,到农村里面感觉好一些。
这就是城市的热岛效应。成因有三:
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城市多水泥地,郊区多土地,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人多空调多。
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人就会感觉一天到晚都热,空调就不停的开,恶性循环导致更严重。
所以城市和郊区一天的温度变化区别很大,如果你留心每一天的温度的话,城市以前大概是2点最热,现在是2点到4点甚至5点都最热,我就在想,这样的话环境温度变化了会影响阴阳转化的时间么?离卦还是最好的时间么?
我想了很多理由,都无法说服我自己,温度,环境、心跳(夏季属心,我觉得和心脏跳动有关),阴阳等等的关联性,我希望找到阴阳转化最精确的点可以更好的节约时间,最后却发觉我的能力实在不够,这需要精密的仪器,大量的数据统计,不是现在的我能够做到的,但我希望将来有人能够做到,有人觉得我是不是钻牛角尖钻太多了,按照南怀瑾师傅说的顺其自然岂不更好,但是我想如果能找到更加精准的时间,确定每个人的活子时,岂不更便于推广和应用,很多人为什么相信科学研究,就是因为那是确切的数据可以让大家看到。
现在只能按照古法来说,到了午饭过后,人有一点闷想睡觉,因为阴气生了。就是阳气自然在减。减的时候你不要硬把它拉回来,你只照住它,让它清净,好像要睡眠,其实并不一定睡着,只是顺其自然就好。这就要做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二、坎卦也就是子时为什么不练?
古语说“子午抽添,卯酉沐浴”,研究养生的人会重视这四个时辰锻炼,后面有子时的锻炼,但这一步方法只讲了午时的锻炼而没有讲子时的锻炼,子时到底需不需要做?如果做该怎么做?这让我想了很久。
南怀瑾师傅说过:子午抽添,子就是在添,你自己不用再去添它啊!子时就是复卦,你夜里十一点钟开始打坐,阳气自然上升,这是依自然法则。以前的人晚上六点钟睡觉,睡到半夜子时醒了嘛,子时醒了阳气正在上升,这并不是地球影响你,而是人体内的自然法则,并不是说太阳地球特别照顾你啊!我们人体生命运行的法则同这个法则一样,你照自然的法则生活,到子时阳气一样升起的。你让它自然上升,不要帮忙,凡事要静下来,让它自然发展,但是你要注意身体上,警如说气脉发动了,这就是添。气脉发动也同这个层次一样一步有一步的工夫,一步有一步的境界。我们引用《心经》上的话。“照见五蕴皆空”,你就照着它,由它自然添长。
就如同《参同契》“御政篇”讲的,你要把自己当成皇帝,身上的变化当做臣子,只要你心不动,身上的变化都逃不出你的掌控。如果身上阳气发动的时候你偏要去帮它经过那里经过这里,就会人还没有先修好,鬼却先修成了。佛在《心经》上说“不增不减”,孟子讲不可揠苗助长。但是许多人修道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长,所以吃亏了。
我研究之后的得到的结论如下。
(一)午时阴生就如同体内水蒸气太多开始凝结成水,所以要静坐收心,火气降了,就可以帮助水的形成。而子时阳生就如同海底轮刚刚产生小火苗开始让水变成水蒸气,这就如刚出生的婴儿,刚长出的小草,刚点燃的火苗,不要动它,平常营养准备充足了就看着它自己走,强行干涉可能起到反作用。
(二)呼吸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呼吸静止,心也能停顿很长时间,也就是胎息或者止息(息字上自下心,也就是自己的心止住了)这样就能感受到气脉发动,也就是感受到阳气初动。但想想一般人能达到么?
所以我认为除非达到或者接近这种程度(就是把我写的呼吸的六个阶段练成功),就可以按照上面说的子时打坐,照着它,由它自然添长。如若不能,还不如睡个好觉让阴气好好补满之后阳气自然发动,子时阳气从海底轮上来,寅时阳气上升引起晨勃,等练到一定程度感悟到阳气也越来越早,自然会醒的越来越早,我想这就是子时不练的可能原因吧!
锻炼方法补充:书中方法写的都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所以我把这些方法最初都加些方法作为辅助,悟性天赋高的自然不需要了。我想起有个武术大师给徒弟们定的规矩就是吃完饭坐着或者靠墙站着,还有李少波先生的《真气运行法》和我是古钟的方法,用自己的体会将所有的结合在一起,就是下面的锻炼方法。
时间:每天早、中、晚吃完饭后练10-30分钟,有时间多练,没时间少练。(2)动作:站、坐、卧均可,哪种让你感觉最舒服、最放松,哪种就是最好。全身放松、舌抵上腭、闭上眼睛,意守胃部(意念某个部位其实是让整个部位周围的气集中,所以如果胃胀气的不能练)。
初期要觉得坐着不舒服腰后面可以放个靠枕,脖子也可以放个U型枕,双手叠轻轻的放在胃部。要不就躺床上双手叠着放在胃部(吃多了就停一会再躺),双手放在胃部是让你更好的感觉到胃部,这样容易让你的意念集中,不要集中在一点,要集中整个胃部,我看网上胃的图片,想着胃这个位置有这个形状的胃,睡着了也没关系,一切顺其自然。
等到一定程度,五脏的能力增强了,身体变得很好了,中午时分容易昏沉,就要提高警觉不能睡觉,我认为最简单的就是找个最舒服的姿势自己坐那,最好的状态就是什么也不想,也就是永嘉大师所讲的“惺惺”不能昏沉。
原理:每次吃完饭的时候,是脾胃功能最强的时候,这时候很多人也会感觉到困和累是因为身体气血主要分解食物去了,这是应闭上眼睛,自然呼吸,全是放松,意守胃部,让身体自行调动全身的能力去完成分解食物和练功(其实就是得气),咱们平常没什么得不到气呢?因为咱们杂念多,身体差,身体自身能力只够补充身体自身需要了,有的人可能还不够,所以哪有多余的气给你用。为什么还要舌抵上腭?就是分解食物和练功时候会消耗很多能量,气血运移会加强同时会排出你五脏六腑和经脉的垃圾和毒素,这都会让你感觉渴和累,所以我要求你平常要多喝水,吃饭多喝汤(滋补津液的最好,我个人建议小香玉推荐的疙瘩鸡蛋汤,简单省时间),多素少荤,清淡为主,这样减少你口渴的状态。舌抵上腭能产生津液帮助你解决这样情况,要不你身体渴了就会影响气血运行。
平常别忘了就把呼吸和微笑都练上。这样腹式呼吸久了清心寡欲,容易静心,这样就很难出现欲望旺盛无法自制,微笑久了自然舌抵上腭不容易口干舌燥,
刚开始打基础的时候15到30分钟即可,不能贪多。现在大部分人的身体都不健康。
一是吃的饮食结构大幅度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暴饮暴食,吃过冷或过热的、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垃圾食品吃的越来越多,这些都会产出很多垃圾和毒素;
二是不怎么锻炼身体,所以体内垃圾和毒素残存可能会很多,所以现代很多人都是外强中干。气在调理你身调理的五脏六腑和对应的经络的过程中,会把这些部位的毒素和垃圾经过肝肾的处理排除体外,有时候也会从皮肤排除一部分,所以你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一段时间处理的越多。就会很伤你的肝肾,一但过量,就会导致肝肾非常虚弱。所以你在练这个的时候会有时候胃口很好,有时候胃口很差,要多喝水,多休息,这是一个排五脏六腑垃圾和毒素的过程。所以如果你长时间过度练功,就有可能超过你肝肾的处理能力。你的身体就会自发阻止你这样做,我没经历过,但看网上说的后果非常严重,肯定会极大的影响你的锻炼,所以基础越牢身体越健康越好。
修炼效果:可以延年益寿,如果补足了数量,就会出现口中生成甘甜的津液、心境自除、情欲不动、百骸无病、神光暗中自现、双目有时像闪电。从冬至那天开始,谨慎、规范地进行修炼,三百日就可以培育出真胎,名称为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