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在她钟爱的驯鹿身边去世,享年101岁。玛丽亚索毕生与其族人生活在环北地区泰加林带最南端的山林中,擅长打猎与管理族群。作为中国最后一支使鹿部落的女酋长,致力于传承中国独有的驯鹿文化。而她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原型,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而我们想要讨论的,就从这本小说谈起。
《额尔古纳河右岸》叙述流畅,以小切大的讲述鄂温克族百年来的文化变迁。我们读者也可从书中窥到那个和鹿群相伴、和自然共存的民族。相信有些读者会记起与其同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俩者在少数民族文化随历史发展而逐渐丢失方面各有千秋却并行不悖,感兴趣的读者可找来阅览。
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文明发展而导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丢失得大于失。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论述: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愈值得保守,这也是言必尧舜的底稿,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起源。越是一个稳定的、变迁为0的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越容易。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日日大幅提高,每天都发生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古人食物来源不足,便有茹毛饮血,养成了狩猎习俗;医疗水平低,便渐渐开始信仰巫医,养成了独特的萨满习俗。这些独特文化习俗本质上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民族文化永远是依附于民族的基本生存而传承,所以抛开实际事实而空谈文化传承就是海底月镜中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马斯克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社会程度更高的需要。基本温饱需求不保证,而去一味地强调民族文化,无疑是愚蠢的。而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满足温饱后反而去质疑因满足温饱提高生活条件而带来的文化变迁更是无稽之谈。不能在窗几明亮的房间里,却怀念露宿山林的心酸时光。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时代红利,却满心思想做清朝遗老,任谁都会说上一声跳梁小丑。
站在作家角度上,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优秀的作家往往都是关注于有需求的少部分人与弱势群体。这也是好作品的意义,即唤醒社会对少部分需求的关注。而在引起大众情绪共鸣方面,作家们也往往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好的作品不仅能记录传统、开拓眼界,也对社会资源的调配、再分配的公平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高速发展的今日,在追求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怎样传承传统文化,甚至怎样扬弃,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少数民族方面所积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