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狂喜之后>这本书,觉得很不错,让我想写这个题目。没错,人一时的开悟,一时的心态平和确实是可能的,也相对容易,比如看过一本非常认同的书,听过一场精彩的演讲,或者和一个长辈聊过天之后,都会觉得很有感悟,变化很大。不过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日夜的轮回,发生的事情的变化,要让好的思想,好的心态要成为你世界观甚至是性格的一部分是非常难的。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上大学那会的状态就是比较好的,因为我经常写日记,鼓励自己,去做很多不太敢去做的事情,突破一个个自己的局限,虽然那时的我很弱小,但一直保持一颗上进心,状态很好,进步也很大,量变积累出了质变,那个时候一定程度上也是思想成熟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很感谢大学生活的时光带给我的变化。
可是这样的良性循环没有一直持续,上了研究生之后就中断了,自我感觉就比较小,可能和不写日记也有关系,那个时候自己就是无法把握自己的方向,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因此自己总是不朝着自己想走的方向前进,感觉内心总是各种纠结,混沌,我感觉心理状态上没什么进步,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走进了社会,参加工作之后,也陆陆续续的写日记,但总是找不回当年上大学时候的那种自我控制感,进入社会之后,外界环境更是错综复杂,我更是无法很好的把控自己,再加上参加工作时工作比较繁忙,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也就顾不上所谓的心理状态了吧。工作几年之后也逐渐有过反思写日记的时光,不过总是时间持续的不长。反而觉得现在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清明。所以人生就是这样,起起伏伏,状态也是一样,好与不好交替进行。
这一两年看过的心理方面的书籍也不少,有特别认同的,比如《少有人走的路》《当下的力量》《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等,我知道对我的自我认知方面确实改变挺大的,不过当有一阵没有看或者没有思考思考这些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总是时常感觉会忘记,就比如说最近看《狂喜之后》的时候,发现其实里面的很多观点和之前的这几本书是非常相通的,但是我好像依然没有完全记住,或者说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于是感慨人的世界观的改变是有多难,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需要不断的进行思想的实践,成为座右铭,然后不断地付诸于生活工作中。
现实总有很强大的力量,会把你拉回原来那个你,那个不那么平和,那个喜欢八卦别人,被各种情绪左右的你,因为现实生活中大都是这样的普通人,真正彻悟的人很少。所以很喜欢狂喜之后的书中的观点,开悟之后的所得要到现实生活中去锻炼才行,比如最近就有很多非常好的场景,比如公司开会,坐在办公室里的一屋子人,听着领导们的讲话,我的内心也翻涌过很多的想法:领导重视这部门,不重视我们?他们部门真受重视,为什么我们部门做了这么多,领导们都看不上?这人又在吹牛了?领导的这些举措能真的执行吗?这人只会说领导喜欢听的?领导们怎么能看上他了呢?算了,该怎么干怎么干吧?还是领导让我们干啥我们就干啥吧?不行,来年还得好好干,争取更大的成绩?我面对这些,观察自己的内心,不过这次我只是观察着,没有做过多的事情,没有继续传播,也没有刻意抗拒,发现他们也只是一些情绪而已,很正常,观察一下,然后干脆把这些想法卷起来扔进内心的垃圾桶中,不过这样的思想实践机会不多,通常很多时候会被这些思绪带走,内心翻腾不已。
所以光看书,觉得有道理还不行,要到生活中去实践。碰到困难了困惑了,这时候时候这些思想就有了实践之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好的思想不一定能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比如如何对待觉得不那么好的爱人,觉得他懒,不爱干家务,这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否可以先不要发脾气数落,静静的先观察这个问题,力所能及的自己先干一些,或者心平气和的和他一起干,多鼓励,心情不错的时候也聊聊,大家一起承担是否能够更好呢等等。需要用心去寻找方法,不过只要是有这样的心态去对待,效果就一定不会差,至少比只是会数落强。工作中也是一样,看不惯一些人的溜须拍马,以及团队里的懒人等,也需要静静的想办法,问题才能解决,只要能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又了希望。这些都是思想的实践,只有通过思想的实践,人的思想才会迭代才会进步,偶尔的一次输入,偶然的一次灵光乍现都只能改变你的某次或者某段时间段的行为,而不会改变你的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你的性格。这也就是人们说的江上易改,本性难移,确实是难的。知识上的学习和增进都比较容易,而人的思想改变在自由的环境下是非常难的,需要不断的思想实践。
人如果能够在持续的人生历程中都能对自己有思考,都能读前辈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并且能够不断的在复杂的社会中进行思想实践,那么总有一天内心能够真正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