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何进行有效输出呢?
在研究了李叫兽,成甲以及机长学习心法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打法,发现高手们面对知识有个共同的打法:
【解读新知-—联系旧知——应用转化】
输出框架:阐述概念+联系+应用
1.概念I:用自己的话重新概括总结知识点
2.联系A1: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关联,形成3个可以联系的案例
3.应用A2:让知识转化,学以应用,你要尝试列出3个应用的场景
栗子,科特勒“营销思维”模块的第一个概念:市场细分
先发个案例出来:大家也可思考一下
案例 :我有一个朋友,和她的两个姐妹合伙,在一个居民小区旁边开了一间幼儿园绘画班。
因为小区附近还有一间公立幼儿园和几个小型的私人艺术班,(这个现象很常见)因此她们很难招到学生。并且,报名了她们的绘画班的家长,也觉得跟其他艺术班相比,他们的会绘画班没啥特色,学了几次也就不带孩子来了。
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概念I】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
她们的问题,在于进入了本书竞争就很激烈的市场,并且产品缺乏差异化,因此掐入竞争乏力的状况。
要想建立竞争优势,他们就需要重新制定策略
科特勒在他的《营销管理》中讲过一个经典的设计一下战略的工具:STP
STP 的核心是通过“把用户细分——定客群目标——差异化定位”的方法,让自己脱颖而出,建立竞争优势。
我们今天就来重点讲讲第一个S:市场细分。
什么是市场细分呢?
市场细分是把原有的市场进行重组和分割,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是一种实现市场增长的核心路径。
企业要实现差异化,第一步就要做市场细分。
【联系A1】
假设你想做一个卖花的生意,你会怎么做?
卖玫瑰?卖康乃馨?卖给公司还是卖给个人?
加上插花的设计?做个情人节的送花活动?......
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面对不同的消费群,这叫市场细分么?
是的,这的确是市场细分,但也不是市场细分的全部。
市场细分的关键是否要找出“差异化”,试想,上面的种种想法是否能制造出差异化呢?
如果让你去做这个生意,能保证胜出吗?那如果这张“市场细分”的方法对于找到差异化,并不合格,如何进行优化呢?
我们看看当年的李嘉诚是如何做的。
当他分析卖花的市场后,做出的策略是卖塑料花。
这种想法在今天看来豪无新意,但对于当时的市场绝对制造了一个显著的差异化。
他的想法不是上面的一样,考虑卖什么花,卖给谁,或者怎么卖....
而是重新界定了卖花市场,把这个市场分为“卖真花”和“卖假花”两类市场,而开辟了一个只属于他的假花市场。
李嘉诚的逻辑仍然是市场细分,只不过是一种更高维的市场细分。
他的想法是,重新寻找界定市场的维度,用新的维度来做市场细分。
再来看看现在生活中一个案例。
我们现在都习惯用手机看电子书,也很熟悉这个市场的玩法,
就是在APP上卖一系列电子书,有的几块钱,有的几十块钱,不同的APP可能电子书资源不同,
起点偏重网络小说,豆瓣偏重文艺....
或者读书的玩法不同,比如微信读书偏重朋友圈的社交比较,京东读书会有交纳赌金共读的玩法....
如果你要进入电子书的市场,该怎么做才能形成自己的差异化?
做更冷门的书籍么?做有声书籍?(微信,得到做了)做VR的读书体验?
总感觉这么细分市场还是怪怪的,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来看网易的蜗牛阅读是怎么做的。
去年一上线就让人耳目一新,它的做法是,平台上所有书籍免费看,但是。。。每天只能免费看一小时。
如果超出一小时咋整?
你可以购买阅读时间,付1块钱可以随便读一整天,付6块钱可以随便读一星期,付25块可以读30天
【应用A2】
如何具体应用市场细分这个工具呢?
第一步:确定一个划分市场的维度。
比如,用蜗牛阅读定义的维度就是“阅读付费的方法”。
第二步:基于这个维度,定义属性,划分不同的市场。
比如,蜗牛阅读基于“阅读付费的方式”这个维度,
定义了“买电子书”和“买时间”两个属性,
也就把整个市场划分为“划分买电子书的市场”和“花钱买阅读的市场”。
回到最开始的案例,
我的这个朋友如果想为自己的绘画班制定差异化战略,可以怎么办呢?
她需要先细分市场。
第一步,可以找一个不同的维度。
一般幼儿园培训班都是从授课模式,授课内容,收费模式对市场进行区分。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家长的目的”来看,家长为什么送孩子来幼班。
第二步,定义属性,划分市场。
在调研中,我们会发现,家长除了想带孩子来学点东西外,还有不少家长因为没有机会送孩子进公立幼儿园,只是想把孩子送过来,让老师来托管。
可以基于“家长的目的”这个维度,
定义出“送孩子来学点东西”与“送孩子来让老师托管”两个属性。
从而可以为绘画班找到一个“幼教班+托儿所”的独特定位。
因此,老师们打造的技能
不光是教学的能力,还有“如何带好一个孩子,让家长放心”的能力。
【综上】
这样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体系,真正理透一个知识点,主要不断往知识体系数据库积累案例就可以了
输出参考模版:《营销管理4P到4C知识概念》
二 学会有效应用
重点放在了“怎么办”的问题上,将理论知识放在实战环境中重新审视。
比如:公司的老板也并不会在乎“异业联盟”的定义是什么,他只会关心“想要有更多用户,该怎么办?
现实世界中,有价值的知识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办”;不只是“认知问题”,更是“解决问题”。
我根据《刘润商学院实战篇》拆解的解决问题方法论
1、重新定义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你一定不会听到有人问你:到底“引流品”的定义是什么?引流品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引流品的特点是什么?
遇到的问题一定是这样的:
我有个朋友,在农村开超市很多年。去年夏天,同村的人也开了家超市,客流都被分流掉了,生意大不如前。他很焦虑,如果定价比另一家超市低,虽能吸引用户,但就不挣钱了,怎么办?
真实问题总是这么具体,这么赤裸裸。一般我们会怎么回答呢?
那就做点促销活动再拉动点销量呗…那就进点新品类的货,跟其他超市差异化竞争……
且看刘润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思考——
几乎每一篇五商文档都会有这样一个神转折: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
这里用到的思考方法是抽象化思维,即把具体的问题还原成一个抽象模型。
比如,这个问题表面上是讲因为有了竞争的超市,销量变差了。本质问题是什么呢?
本质是成本不变,但来得人少了,随着竞争加剧,单人流量成本在上升,因此,必须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获得便宜的流量。
你看问题一旦被抽象化,是否感觉这是一类问题呢?
不仅仅是眼前的几家超市的问题,同时也是其他商业场景普遍遇到的问题,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
很多时候,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抽象的东西都很虚,不实在,更相信眼见为实的具体问题。但一直沉溺于具体问题的世界,思维就永远无法打开。
2、联系相关概念
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后,接着该干什么呢?
刘润老师一般会在此时引入一个概念,针对上面那个本质问题,他引入的方法是“引流品”这个概念。
那么,联系了概念又有什么用呢?
这让我想到了古典老师讲过的“知识晶体”。
是说,知识都是有结构,有体系的,而最常见的体系就是“问题+解决方案”式的。
上面那个案例,问题是“如何获得便宜的流量”,解决方案是“引流品”,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晶体。下次你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知道该调用“引流品”这个概念;看到引流品,也知道它是解决哪类问题的。
3、概念应用实例
上面讲到的概念联系的例子,往往都是“别人家”的例子,是经典的案例,是正确的案例。
可是案例再精彩,再耐人寻味,假如不能从“别人家”的例子回到“自己家”的例子,这个知识就算还没掌握,还是别人家的。
再回到刘老师的方法论,此时,他一把会说哪句话呢?
那我这个朋友应该怎么办?
他可以在超市里,放一些引流品。比如“免费提供婚宴餐具‘。
看看,是不是回到“自己家”的来了。
4、同类问题扩展
如果前三步做的是归纳,那么,第四步做的就是举一反三。
再想想,刘润老师一般这个时候又会说哪句话呢?
那这个“引流品”的逻辑,在商业世界中,还能解决哪些“怎么办”的问题?
是不是又开始举例子了?这个时候的举例子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了。
前面从“别人家”的,回到“自己家”的,这里又再一次回到“别人家”的。
第一个“别人家”的是已经存在的经典案例,
第二个“别人家”的可能是尚未发生的,或者是跨界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框架应该很清晰,有不懂在问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