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了一个概念:组块(chunk)。
当你接触到一个新知识(例如“经济学”),这个新概念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状态就像这样。
组块化(chunking),能让我们将头脑中的信息组块,按照有意义的方式形成一个逻辑性、概念性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让其呈现成这样。(例如“经济学包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等”)
当这个新知识经过理解、练习后,它就会形成一个新组块,存入我们的长期记忆,参与到下一次的组块化中。
例如,书架上取书这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组块:识别目标,确定位置,取书时用手抓住书脊,控制抓的力度,取出的路径。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小组块(mini-chunk),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小组块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组块,所以成年人只会用取书这一个组块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多个小组块。
相较之下,对于一个2岁的小孩子,完成取书这个动作就必须掌握其中的小组块。每取一次书,他都必须按顺序思考每一个组块,一个组块使用完,再思考下一个组块如何运用。
那么,组块是怎样被大脑运用的呢?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区域,比如你正在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内容,都在你的工作记忆中。
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早期的研究认为其容量为7个有意义的组块(Miller,1956),而最新的研究得出结论为4个(Cowan,2001)。工作记忆位于大脑的前额皮质。
我们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组块放入到工作记忆,利用这些组块来处理问题。由于容量有限,我们放入的组块只能有4个,如下图。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进程。
你的工作记忆是一个章鱼,它只有四个角,当你处理问题时,它就会从长期记忆中抓取组块放到自己的肚子里。
以上文提到的取书为例,对于成年人来说,取书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个组块,所以他们取书时,工作记忆中只需要放入一个组块即可。而对于2岁的儿童来说,这个过程就很困难了,他们需要同时提取四个组块放入工作记忆,每完成一步,就撤掉一个组块,再放入下一个组块,直到完成取书的工作。
所以,一次高强度的学习,通常会让你产生认知力竭的感觉,也就是认知过载,需要动用的组块容量超过了工作记忆。而日常学习,能收获适量的认知力竭,是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志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按照这个原理规划教学,学生跟着课堂地学习,能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而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这样的引导,大部分人的学习都是盲人摸象,以读书来说,就有两种情况:把该学习的书当作娱乐消遣,把读娱乐消遣的书误当作学习。没按照组块的原理规划学习,这样微弱劣势的长期积累,使得很多人仅有碎片化的知识,而没有知识体系。
明白组块这个概念,对于自学者来说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