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到了年根,回老家还是不回,又俨然成了一个问题。
连续两年没回山东老家,父母都来北京过的年。坦白讲,没什么意思。但要说因为没意思,就要回老家过年,又感觉理由还不是那么充分,因为回去过年,首先不会更有意思,其次也有不少麻烦事。
回家Vs不回家
回家
优点:
各种亲朋相聚,感情联络;
有过年氛围;
缺点:
各种饭局,疲于奔波;
准备各种礼品,劳神伤财;
没暖气,冷;
心累;
不回家
优点:
清闲,自由;
充分休息;
缺点
无聊,冷清。
心累(闲的)。
回家的问题
首先,怎么回就是个问题。
首选方案:火车。
优势:
过程舒服;
票价适中;
劣势:
需要抢票;
下了火车还要坐三小时长途汽车;
不能带太多行李;
回京抢不到票会耽误上班;
回家后没私家车可用,出行不便;
常用方案:开车回家
优势:
时间灵活掌握,想那天走就哪天走;
可携带多种装备食粮,过程如旅途;
回家后出行方便;
不需要抢火车票;
劣势:
路途遥远,开车劳累;
堵车;
儿子晕车;
备选方案:飞机
优势:快
劣势:
来回机场费时费力;
贵;
其他同乘火车;
纠结半天,我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情绪脑的二元对立中,这样想是做不出来决定的。所以,这种情况,逻辑层次这个工具可以派上用场了。
回不回家这种行为层面的问题,在能力层面能不能解决呢?当然可以,如果自己财务自由,不在意用金钱购买舒适,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但目前,短时间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一个字,穷!
那继续往上走,到价值观层面,如果要回家,到底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回家对自己这么重要呢?回家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因为那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那里有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所有的记忆,那里有自己的亲朋好友,那里,可以让自己有一种归属感,回家,意味着一种寻根,是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归来。
再继续走,到身份层面,如果真回了老家,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打扮的油光水滑,人模狗样,领着老婆孩子走街串巷,探亲访友,与朋友,与亲友侃侃而谈,吹牛聊天,在饭桌推杯换盏、觥筹交触、大快朵颐。。。
嗯,这个样子的自己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吗?
答案是:不喜欢!
大多过年期间推杯换盏的交谈,自己一直觉的没有多大营养,不管是听者还是言者,都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在意情感的交流。想到这里,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回家的抵触的潜意识原因。过年,打着的是亲情友情的相聚,但不知什么时候,都慢慢的演变成了种种的形式,你在某个时间,需要去固定的亲戚家,跟固定的亲戚吃饭,说固定的言语,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有些事,哪怕再内心抵触,一定要做,有些话哪怕再言不由衷,你一定要说。而自己想要的,真正的情感流动,自己想成为的,坦率真诚的人,没人在意,也没人需要。
但我仍希望,过年是这样一种场景:
普天同庆的红火中,每个人都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对家人的亲情,对朋友的友情,对伴侣的爱情,对他人的真情,回归本质的过个年。
何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