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是将竹先劈成篾片而后编织成一系列生活用品或手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竹编工艺制品的制作异常复杂,从构思、选竹、劈篾、编织到上色等一系列环节,都需小心谨慎,不能有一丝差错。竹篮、竹蒸笼、筲箕、竹床、茶杯垫……曾几何时,从吃饭用的筷子到睡觉用的床,从扫地用的扫帚到砍柴用的竹筐,各式各样的竹制品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竹制品渐渐被金属、铁器制品所替代,“竹编”也逐渐的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近些年,随着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改变,再加上国家将竹编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加以保护,竹编事业迎来了新的生命。为了解竹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队员来到了六安市独山镇游芳冲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了游芳冲村党支部书记何书记和一些竹编个体户。
新生
访谈中,何书记说道, “我们游芳冲村环境优沃,毛竹基地达1500余亩。从康宁竹编创办之后,就陆陆续续有不少村民回到了家乡, 重新拾起多年擅长的篾匠活。这样这部分村民就是以竹编和农田为生,农忙的时候就在田地里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制作竹编工艺品。村民们用村里自产的优质竹、木、藤、柳、草等这些个天然材料,编成各式各样的竹编艺术品,这样比较大规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们游芳冲村特有的竹文化,算是本村比较大的特色。现在竹编产业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带着好些村民脱贫了。这就是我们村的‘一村一品’。像是竹编发展的比较好的康宁竹编,它算是这边竹编工艺品发展的带头企业吧。他们现在已经实现了竹材、编织和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竹制产品种类高达3000种,市场表现也很不错,主要是销售到日本的。他们的竹编最近收到了很多关注的,在很多个文化博览会上都吸引了不少目光。”在与何书记的交流中,调研队员深刻的感受到竹编已经成为六安市一张靓丽的“非遗文化名片”。
传承与发展
调研队员还走进了竹编个体户。从他们口中调研队员了解到学习制作竹编是非常难的。“之前有几个年轻人在网上看到了竹编,挺感兴趣的,就跑到康宁找邹红老师说要学竹编。邹红老师听了很是高兴呀,就满怀热情的开始教他们。没想学了三四天觉得太苦就走了。你想,有兴趣的人都耐不住这种苦,更何况其他人呢。现在做竹编我们这一辈人都是从小看着家人做的,耳濡目染,就也学会了。现在这一辈的父母基本都出门打工了,小孩儿也都忙着上学,辍学的都出门打工去了,主要是做这个收入不如外出打工,还得学那么久,都没人愿意学了。而且,现在你得做的好看才能卖出去,现在人都把这个当成装饰品,你得创新。 ”原来,一个竹编产品从设计打样,到准备制作材料,再到破篾裁剪与编制成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无比的细致和耐心。像是一只精巧的倒径篮,需要套圈、编制底部、成形、收口、上配件、上色等工序,这种花道用器需要转500多回竹篾。一个技师需要几年的培训才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件产品。
为了传承这门手工艺,各方都采取了措施。当地政府出台各项支持性政策,为竹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竹编传承人邹红老师到处说服留在家乡传承“祖上”留下的技艺,开办了竹编教室,免费传授学习课程,让喜欢竹编的年轻人进行系统专业化学习。还自费让年轻人出门学习创新。
乡村非遗是乡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的乡愁,是新时代的农民的精神寄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将竹编与现代经济更好的融合,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向着梦和远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