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文旅消费领域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潮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独特文化和生存发展的智慧,且极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在此背景下,安徽财经大学“云建独山小分队”走进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亲身体验竹制品编制,感受竹编的魅力,为当地竹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小竹编惊动大世界
8月4日,调研队员前往独山镇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传承人邹红老师接待了调研队员。传承人邹红是六安市五届人大代表,怀揣着带领老区人民脱贫、弘扬竹编文化的信念,而创办了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
刚见面,邹红老师便热情的接待了调研队员,在向调研队员展示竹编时,介绍到:“康宁竹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竹编工艺并结合多年生活实践经验制作而来的,十分有特色。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
接着,邹红老师带领调研队员走进了生产车间。邹红老师说道,一件竹编工艺品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同时还要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见调研队员有些新奇,邹红老师便提出让调研队员观察竹编的制作过程。调研队员挨个走入了篾条处理、扎口、编底、破篾、拉丝、成型车间,看到手工艺者娴熟的操作,见证了一件艺术品的诞生过程,调研队员更加沉迷于竹编的独特魅力。
聊天中,邹红老师骄傲的谈到:“我的竹编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可火了,现场制作竹编时有很多人就站在旁边看,看了好久呢!”后续了解中,队员了解到博览会上前来观赏品鉴、洽谈购买康宁竹编的已达7.5万人次,邹红老师所带的2300件产品被“哄抢一空”。如今,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已经远销欧美、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年产值达400万元。
困境中探索发展新道路
聊天中邹红老师多次提到竹编学艺和传承的困境。
“一个竹编产品从设计打样,到准备制作材料,再到破篾裁剪与编制成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无比的细致和耐心。像是一只精巧的倒径篮,需要套圈、编制底部、成形、收口、上配件、上色等工序,这种诞生于唐朝的花道用器直径19厘米,却有500多道迴,需要转500多回竹篾。”30年的竹编经历,她的双手已变得十分粗糙。
为了传承,邹红老师嘴皮都要磨破了,她到处说服留在家乡传承“祖上”留下的技艺。她开办竹编教室,免费传授学习课程,让喜欢竹编的年轻人进行系统专业化学习。还自费让年轻人出门学习创新。
乡村非遗是乡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的乡愁,是新时代的农民的精神寄托。邹红老师表示就是再难,也要将竹编这门手艺坚持并发扬出去,要留住人,留住艺,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