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下的阴影
校长捏着评议册的手指泛白,指节因用力而凸起。他在办公室里踱了整整一下午,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尼古丁味。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办公楼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却照不进他心头的阴霾——他原以为亲自代课、开放评议能堵住悠悠众口,重塑权威,没料到反而让自己的短板和学校积弊暴露无遗。
当晚,校长把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叫到办公室,紧锁的房门隔绝了外界所有声响。“这些评议是故意找茬!”副校长率先打破沉默,语气愤愤不平,“那些老师就是借机会发泄不满,学生懂什么教学?”教务主任低着头,手指抠着文件夹边缘,犹豫着开口:“校长,其实……老师们私下里早就对资料封锁有意见了。上次初三模拟考,平行班平均分差了十分,就是因为有的老师没拿到真题解析,只能自己摸索。”
校长猛地拍了下桌子,茶杯里的水溅出来,打湿了桌角的评议册。“我守着这些资料,难道是为了我自己?”他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这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是人人都能看,万一泄露出去,我们还怎么跟其他学校比?”可话虽如此,他心里清楚,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不过是他攥在手里的权力筹码。这些年,靠着垄断资料、随意调整岗位,他确实坐稳了校长的位置,却也把自己推到了所有老师的对立面。
第二天一早,校长没像往常一样召开紧急会议驳斥评议结果,反而让教务主任把“1号任务核心资料”的档案柜搬到了教务处的公共办公室,只留下一把钥匙由三人共同保管。“从今天起,教研组长可以申请查阅资料,复印后必须登记备案。”他在教职工群里发了这条通知,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群里的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全是老师们难以置信的惊叹。
王姐第一时间带着语文组的老师赶去教务处,当档案柜被打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装订成册的资料,有资深教师的手写备课笔记,有标注着详细考点分析的历年真题,还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方案。“这是二十年前老校长牵头整理的资料,居然保存得这么完整。”王姐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作文教学笔记,泛黄的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她的眼眶又红了,“要是早能看到这些,多少孩子能少走弯路啊。”
可平静没维持多久,新的矛盾就爆发了。副校长代课的数学班,学生评议依旧垫底,有家长直接找到教务处,要求更换老师:“副校长上课只会念课本,孩子听不懂,还不如让之前被调到后勤的张老师来教。”这话传到副校长耳朵里,他当场就炸了,冲到校长办公室大吵:“这是故意给我难堪!张老师当初是‘健康调整’出去的,现在让他回来,岂不是打我们的脸?”
校长看着怒气冲冲的副校长,突然觉得疲惫不堪。他想起评议册上那些尖锐的意见,想起老师们看到资料时眼中的光亮,终于意识到,权力不是靠压制和垄断维系的。他沉默了半晌,缓缓开口:“通知张老师,下周一回初三代课。还有,取消‘健康调整’的制度,以后岗位调动只看教学能力和工作需要。”
副校长愣住了,张着嘴说不出话来。教务主任却悄悄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所学校终于要走出那些藏在阴影里的日子了。
张老师回到讲台的那天,教室里坐满了学生,窗外还站着几个闻讯赶来的老师。他翻开从公共档案柜里借来的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把复杂的知识点讲得生动易懂,课堂上的掌声和笑声不断。下课铃响时,学生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张老师,你讲得比副校长好多了!”“以后你能不能一直教我们啊?”
张老师笑着点头,目光望向办公楼的方向。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洒在讲台上,照亮了摊开的资料册,也照亮了教室里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而校长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这一幕,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他知道,这场始于自保的改革,终究在不经意间,纠正了跑偏多年的方向。
只是他心里还有一丝隐忧——那些被“健康调整”过的老师,真的能放下过往的芥蒂吗?而那些藏在资料背后、更深处的权力惯性,又能轻易改变吗?这些问题,或许需要比“很长一段时间”更久的时间,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