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Francois Millet
国民经济的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系统的不断完善将导致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地提高。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中高龄群体的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大。年龄越大,意味着竞争力越小,毕竟企业时不时地就要注入“新鲜血液”。
听说国家有意出台“延迟退休”政策,这本是好事,相信打工人都愿意在工作中“燃烧自己”,“奉献自己”,能多工作一年是一年,但是最近不少企业招聘要求上明确写着“年龄限35岁以下”,也就是说,如果国家规定你是60岁退休,那么现在恭喜你,提前25年退休!那么中间这段时间用来干嘛呢?答:“喝西北风”。虽为玩笑话,但很多企业将年龄作为硬性要求是事实,玩笑话也可能会变为现实。
“35岁+”的话题也迅速引起了职场人士的热议,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原因是谁都逃不过年龄大这个“魔咒”。
清水虽然才二十出头的年纪,但看到这个话题,也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毕竟“人不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如果35岁就要被淘汰,那我的工作时间只剩下13年了,细思极恐,工作十几年后就要进入养老状态。
企业之所以敢将年龄作为硬性条件,还要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说白了,企业用工像皇帝选妃子,你不想参选但后面还有十几亿的候选人。多人同时竞争一个岗位,企业当然要从中选取“年轻,便宜,好用”的人才。
“青春红利”在就业优势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方更愿意用工作时间更长、薪资期待更低的低龄员工来代替高龄员工。但每个人的“红利”都会过去,现在大部分企业限制的是35岁以上的年龄,那将来如果限制的是30岁以上呢?剩余的几十年我们果真都要到西北去喝风?
“35岁职场枯荣线”已经成为职场人士望而生畏的一道“坎”。很多年龄逼近35岁的人不敢随意跳槽,一边是公司的任务越来越多,压力日益倍增。另一边是嗷嗷待哺的老和小。还有可能受排挤和边缘化。难怪一位一位网友开玩笑说“35岁以后,人脉多的卖保险,人脉少的开滴滴,没人脉的送外卖…”
事实上,处在“35岁+”的群体压力是最大的,恰好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还可能有车贷房贷,一旦失业,家庭财务状况会变得非常脆弱乃至恶化,容易引发区域性银行按揭贷款违约等连带风险。
如果35岁就会遭遇就业困难,势必会给40岁,50岁的群体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人人都赋闲在家,GDP光靠35岁以下的人拉动吗?再有,年龄歧视也会成为延迟退休政策的现实阻力。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反对“就业年龄歧视”,给予平等就业保护。同时,我们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尽早掌握核心技能,凭扎实的工作能力立于职场的“不败之地”。
作者:清水,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99年姑娘,有趣的灵魂200斤,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字,那就动动小手给我点个赞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