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裹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煎断草绳,将阔大的叶片层层展开,露出里面的冰肌雪肤,肌肤上敷一层薄薄的绿胭脂,仿佛是给美人宽衣解袍,又像是猜解简单的谜,简单得没什么心计,三下两下就现出了谜底。如今,这颤微微的、丰满的谜底端坐碟中,裸露在众人眼前,淡淡的白气似不胜娇羞,一筷子扎下去,里面内容良多,很适合一家大小围坐桌前,一边家庭和乐融融,一边将这美人一箸一箸吃下肚去。
做为一种家常食物,人们喜欢变出诸多花样,那么一只裹蒸,里面的内容却千变万化,以牛肉作馅,称作清真裹蒸;以花生、白果、冬菇作馅,称作上素裹蒸;填入冬菇、白果、栗子、腊肠、腊鸭、蛋黄、腊肉则誉称为七星裹蒸王;也有以日本大柱甫、湖北咸蛋黄、上靓肥膘肉、自制鳗鱼干、鲜花生仁……配以味料用干荷叶包裹,用汤水熬制四小时而成的豪华版裹蒸……但是平民百姓日常吃的大多以糯米绿豆肥肉制成,也绝不比上述味道差上半分。裹蒸入口甘香软滑,据说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止夜尿的作用。
裹蒸好吃,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广东女人向有勤劳贤惠之称,从制做裹蒸就可看出。春节将至,肇庆的女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一大清早就上菜场挑选冬叶,冬叶是本地特产,据说长在鼎湖深山,承天地之精华,吸天然之雨露,因而格外肥大,具色绿、叶香、柔韧、防腐等特点,比苇叶、竹叶更胜一筹。冬叶最好选用老叶,蒸出来才会浓香四溢。糯米、绿豆都以当年产的为佳,糯米淘洗后浸泡,绿豆去豆衣,对半磨开,筛去瘪豆,馅料各有不同,常常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使其味道醇厚,肥而不腻。各种材料都准备妥当后,女人们便围坐在大木盆旁,说笑间捋起袖子,露出一截冻得通红的手腕,开始了包制过程,包裹蒸需模具,传统用尖顶大竹帽,包出的裹蒸大小相同,只只都有一斤以上,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这和普通棕子相比,简直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了。包好后,放入锅中,煲煮八至十个小时,中间不断加水,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熬煮,糯米绿豆猪肉此时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算下来,制做一锅裹蒸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才行。
棕子是因屈原自投汨罗江而始,裹蒸却是棕子里的异类,它并不是用来记念屈原。据最早的记载,肇庆裹蒸始于秦朝。那时广东一带属蛮夷之地,苛捐杂税再加上沉重的劳役,农民生活贫苦。日出而作之时,常用竹叶或芒叶裹上大米,煮熟后作为一天的干粮。到了汉代,包裹蒸已成了春节的习俗。此时,裹蒸不再作为平时充饥的食物,而是寓意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是人们春节探亲访友的礼品。南朝时“裹蒸”曾作为御食进贡皇帝,《南史齐明帝》就有“大宫御食有裹蒸”的文字记载。被齐明帝金口一尝,从而“裹蒸皇”知名天下。
清代诗人王仕祯曾有诗赞道:"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如今一年四季,肇庆的大街小巷皆可见到它的身影,以前春节才能尝到的裹蒸,已是平常百姓家里的日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