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2年,第一次接触意象对话课程时,朱建军老师要求我们不要作课堂笔记,只要听和感受。因为忙碌于生活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外观,而很少去捕捉内在感受。以至于总是迷惑于外在的人和事,特别顾及他人的评价和要求,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或是被莫名的感受驱使,缺失了理性思维的分析能力。所以,也就不会对他人的要求或观点说“不”字。
今年12月13日,当一次在上海基督教家庭学校,要求我给学生上心理课时,我准备就给他们上堂《感受意象》课。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感体验,二是通过投射方式,对父母以动物形式出来的意象,来诠释人对外在事物反映的局限性,经验反馈性。感受没有对或错,只是个体客观存在的内在感受,这种感受将驱使个体做出限制性判断和限制性行为表现。
在优雅的轻音乐中,我简单的解释了何为意象,意象在心理学中的意义。然后,就给同学们做起了人格意象游戏,之后,同学们分别表述了自己意象中出现的不同动物。我一一向他们分析了不同动物在人格中的特性。接下来,又让大家放松身心走进一座房子,看看房子里分别有什么东西。走出房子,看见父母亲站在广场上,又要求他们想象出不同的动物……当同学们开始分享时,学校赵老师非常生气的告诉我:不要再上下去了,不要把学生带入太深的内心感受中,我毫不容易给他们植入理性思维方式,你怎么会让他们发现并体会自己的感受呢!
这一莫名的中堂干预,毫无商量余地的否定,也真是我十五年来始料未及的课堂冲击。可当时我还是比较冷静的草草结束了课程。
更不能理解的是,课后我欲解释课程目的是:刚到学校的学生需要的是被理解,受创的心灵需要抚慰。赵老师又跳起来说:我们不会做什么创伤抚慰的,我们只要求他们学会理性思维。
试想:学生是机器人吗?理性思维方式难道就不看重内在感受吗?没有对自己扭曲经验感受的了解,如何能觉察自己的误区呢?忽视生命深层的体验,以教条的输入法训练理性思维,能进入个体潜意识吗?这就是心理学与哲学的区别吧。可人类陷在自己的局限性里,却那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带着这样的不解与困惑,我开始怜悯起学校的学生了。试想:在一个不重视个体内在感受的学校里,他们的感受会被理解吗?在被否定的环境里受教育,与管教所有何区别呢?
一身冷汗……
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