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在网上看到有关于娟的故事时,是十分震惊的。
于娟,一个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她试图用三年半时间同时搞定一个挪威硕士学位和一个复旦博士学位。然而,终因拼命努力,还没有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于2009年12月确诊乳腺癌,4个月后病逝。
临死前,于娟在博客中发出感慨:“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多么扎心又让人警醒的现实故事啊!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不少青壮年,正是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身体就发出了警报。我们有没有办法破解这种困境呢?
在《精力管理》一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个叫罗杰的人,他是一个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在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做销售经理,6年中4次升迁,家庭幸福美满。可是,42岁的他,却有五个基本障碍困扰着他:精力低下,焦躁消极,人际关系淡薄,还缺乏激情。
在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下,罗杰不知不觉地陷入生活简单化,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即使在家里,也不停地消耗自己的思想精力,不给自己恢复的时间。长此以往,他每天感到十分疲倦,进而发展到焦虑、易怒和自我怀疑。
罗杰日益糟糕的精力表现,正在摧残着他的身心与健康,这是他持续消耗加恢复不足导致的后果。于娟的过劳致病致死,也正是如此。
作者认为:”人需要顺应消耗与恢复的节奏,运动与休息交替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表现。因为‘张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维持机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其实,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学会“劳逸结合”。
精力,就是做事的能力。我们需要精力来创造最佳表现,而精力的恢复尤为重要。因为精力不仅确保我们享有健康和幸福,还能提升我们的做事能力。
日本人创造了“过劳致死”的概念,通常表现形式为心脏病和中风。研究者发现过劳死亡的5个明显诱因:
1.妨碍正常恢复和休息模式的超长时间工作。
2.妨碍正常恢复和休息模式的夜班工作。
3.无假期无休息的工作。
4.高压无休息的工作。
5.高强度体能消耗和持续高压的工作。
这5种诱因的贡献,共同点在于长期的精力消耗模式,而缺乏间歇休息。
于娟的英年早逝,这5个诱因全占了。她以为自己还年轻,拼命透支自己的精力,要同时拿下国外的硕士学位和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10年来,她几乎没有在12点前睡过,甚至有时通宵熬夜。如此高强度的精力透支,即使是超人,也难撑得住啊!
那么,精力超支了,该怎么办呢?
1.遵循生命的节奏。
我们的”活动一休息”模式遵从生理节奏,大约每24小时循环一次。当身体渴望休息和恢复,并发出一些信号,如打哈欠和伸懒腰,阵发饥饿感,压力增大,难以集中,做事拖拉,胡思乱想容易犯错等,就要停止工作及时休息或放松。
如果勉强继续工作,让身体释放压力荷尔蒙,长此以往,毒素会在体内积累。时间过长或压力过大,就变得精疲力竭,甚至崩溃。可见,遵循生命的节奏来工作、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比如我想要早起读书,晚上就一定要早睡。早睡早起,要比晚睡晚起精力更加充沛,因为早睡早起更能遵守生命的节奏。
2.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的休息。
我们可以学习短跑运动员,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阶段,既满足生理需求又符合自然规律。在这点上,我特别佩服我的小姑子。平时我们看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总会看到比赛选手趁捡球的机会,做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其实他们这是趁机放松了一下。
3.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听听音乐、爬楼梯、亲近大自然等,让自己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中释放出来,更新自己的精力。
记得上个学期,有几个上午,我连续上了两节课之后,就觉得十分眼困,哈欠连连。想到接下来还要备课或批改作业,这种精神状态是无法进行的。于是,我独自走到跑道,慢跑三圈,再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想不到,就是这三圈慢跑,竟然让我精神焕发,干劲十足了。后来,只要工作中感到疲惫,或者是学习感到分心,我就停下手头的工作或学习,先去做些轻松的活动,让脑子和身心放松一下,再继续工作或学习。
看来,搞好劳逸结合,不仅不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你恢复精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