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智力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阅读体会(十七)

    今天读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八章“怎样帮助慢热型学生”时,我感到非常感兴趣。

      任职了16年,教过打约2000名学生,这些孩子各不相同——智力发展水平、原生家庭背景带来的认知差异,都是独特的。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传授知识,却很少专门关注慢热型学生,这类孩子往往让我们感到头疼。

      若用“一刀切”的标准要求学生、传授知识,班级里50多个孩子中,很容易出现学困生或所谓的“差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速度会受影响,逐渐跟不上学习进度,进而丧失学习信心,慢慢沦为“差生”。

      但是作者在章节开头明确指出“孩子智力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们常认为孩子的智力源于遗传,多受父母基因影响,这种认知让我们在面对慢热型学生时,总习惯找借口——归咎于家庭原因或父母问题,却忽略了环境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与持续的练习、努力,其实能不断提升孩子的智力。

      对智力中等或上等的孩子来说,学习相对简单,他们理解能力强、解决问题速度快。但真正的教育核心,恰恰在于关注班级里那十几个甚至几个慢热型学生。如何指导这些学习吃力的孩子,确保他们也能学到应有的知识,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教师更该聚焦的方向——引导并研究这些孩子的学习,让他们明白“环境能提升智力”,从而生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文中对“智能”的解释十分中肯:智能是遗传与环境经复杂组合后的共同产物,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人类在发展进化中,确实会继承父母的基因,但环境也在不断反作用于智力——面对新问题时,环境会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进而慢慢提升智力水平。

      作者提到“基因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也难以逆转基因对智力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反思“环境”的作用:基因上的微小差异,会让人们在环境中寻求不同体验,而这些体验会带来不同的认知结果,进而推动行为发生,最终反作用于智力水平。

      所以我认为,尽管无法改变基因,每位老师都能为孩子创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慢热型孩子相信,通过持续练习和努力,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能不断提升,智力也能在练习中逐渐转化为“聪明”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老师更应关注班级环境的创设,因为它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同时,我们必须坚信“智能可以改变、可以提高”,更要让孩子们也建立这种信念:在良好环境中坚持练习、努力学习,能在丰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对学习的敏锐度和高度认同感,最终实现智力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我们老师更应全力以赴,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积极的成长环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