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第六模块以 “数字时代师生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 为核心,开篇引用了书中的关键论述:“在数字浪潮中,数字素养不再是师生的‘加分项’,而是适应时代的‘必备项’。” 这一观点精准点明了数字素养在当下教育场景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整个模块的内容搭建了论述框架,让我对师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模块首先明确了数字素养的核心构成,打破了“会用数字工具就是有数字素养” 的片面认知。书中将师生数字素养分为四个维度,且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实践指向:
数字意识:作为素养基础,它强调师生对数字技术价值的主动认知与判断,而非被动接受。对教师而言,不仅是知道“在线协作工具可用”,更是能结合教学目标判断 “何时用”—— 如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意识到用在线批注工具(如腾讯文档)可让学生实时互评修改,比传统纸质批改更高效;对学生而言,不只是 “知道有数字资源”,而是能主动关联学习需求,比如在预习物理 “电路连接” 时,主动搜索虚拟实验视频辅助理解,而非等待教师布置。
数字技能:这是落地实践的核心能力,涵盖“工具操作 - 资源处理 - 场景应用” 的完整链条。教师层面,不仅要会用 PPT 制作课件,还需掌握微课剪辑(如剪映教育版)、在线问卷设计(如问卷星)、学习数据导出分析(如钉钉班级群数据报表)等技能,例如在单元测试后,能通过数据筛选出班级高频错题,针对性调整教学;学生层面,除了基本的打字、文档编辑,还需学会信息筛选(如用关键词精准检索学术论文)、多媒体创作(如用 Canva 制作历史事件信息图)、在线协作(如用飞书多维表格共同完成小组项目分工)。
数字思维:作为高阶能力,它要求师生用数字化逻辑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单纯依赖技术工具。教师可通过“数据驱动教学” 体现 —— 如发现学生数学 “函数应用题” 正确率低时,不只是重复讲解,而是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发现多数错误源于 “变量关系理解偏差”,进而设计 “函数变量可视化” 数字任务(如用 GeoGebra 动态演示变量变化);学生则可通过 “数字化探究” 实践,比如在生物 “生态系统” 学习中,用 Excel 制作不同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图表,通过数据趋势分析生态平衡规律,而非死记硬背概念。
数字伦理:这是素养底线,模块特别强调其“场景化规范” 属性。教师需遵守 “资源使用伦理”,如引用网络课件时标注出处,不随意转载未授权教学视频;同时引导学生践行伦理准则,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 “模拟个人信息泄露” 情境,教学生识别钓鱼链接、设置隐私权限;在语文写作中,要求学生注明引用网络素材的来源,避免抄袭;面对网络谣言(如 “某食物致癌” 虚假科普),指导学生通过权威平台(如国家卫健委官网)交叉验证信息真实性。
这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数字意识决定“是否用”,数字技能解决 “怎么用”,数字思维实现 “用得好”,数字伦理保障 “用得对”,共同构成完整的数字素养体系。
在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方面,模块提出了“三位一体” 的实践路径,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其一,“分层培训” 破解能力差异难题:针对新手教师,开展基础工具操作培训,如智慧课堂平台使用、在线作业批改系统操作;针对骨干教师,聚焦高阶教学设计,如基于 AI 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跨学科数字项目开发。其二,“实践共同体” 促进经验共享:学校搭建数字教学交流平台,教师可上传优质数字教案、分享教学案例,定期开展 “数字教学沙龙”,通过课堂观摩、问题研讨,实现互助成长。其三,“评价激励” 激发参与动力: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在数字教学创新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同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数字教育课题研究。书中某中学的案例便印证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 —— 该校通过两年分层培训与实践交流,教师使用数字工具开展教学的比例从 30% 提升至 85%,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对于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块强调“融入日常教学” 的理念,反对 “单独开课” 的形式化做法。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线数据库查阅文献,培养信息筛选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结合网络谣言案例,讲解数字伦理知识;在科学实验课上,让学生用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实验结果,锻炼数字思维。这种 “学科融合” 的培育方式,让数字素养自然融入知识学习过程,避免了 “学用脱节” 的问题。同时,模块还提出 “家校协同” 的重要性,建议学校通过家长会、线上讲座等形式,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数字使用习惯,如控制屏幕时间、辨别不良信息等。
然而,模块也客观指出了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挑战。城乡数字素养差距明显,乡村教师缺乏系统培训资源,乡村学生接触数字技术的机会较少;部分教师存在“技术焦虑”,对新工具、新方法持抵触态度;学生易受网络娱乐内容影响,难以专注于数字学习资源。针对这些问题,模块提出 “精准施策” 的建议:为乡村学校配备数字教育帮扶专员,提供定制化培训;为教师提供 “阶梯式” 学习支持,降低技术使用门槛;通过趣味数字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对优质数字资源的兴趣。
通读第六模块,我深刻认识到:师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是数字时代教育变革的基础工程。它不仅关乎师生能否适应技术环境,更影响着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方向。唯有让教师成为数字教育的“先行者”,让学生成为数字学习的 “智慧使用者”,才能在数字时代真正实现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让教育在技术赋能下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