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记》百讲,学习笔记系列042-6
搞笑的宋襄公
宋国公子目夷(子姓,名目夷,字子鱼,因担任司马,故称司马子鱼,是宋桓公庶长子,宋襄公异母兄,为鱼姓始祖。宋襄公即位后,目夷担任左师,处理朝政大事)知道,这是行不通的。他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霸是祸,当盟主必须具有强人一头的实力,宋国根本不具备。如果要强出头,只会招来大国的愤怒,给国家带来祸害。
争抢高出自己文化影响和实力多得多的大利,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一定会招来重大的危机。这就是《周易》所谓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周易·系辞下》)的道理。但是智慧和定力不足的人,往往好大喜功,妄自尊大,不懂得《周易》谆谆告诫的三种危机,那就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同上)这三种情况很少能避免危机的。宋襄公正是这样的人,他哪里听得进目夷的冷静之言。
宋襄公托大,表面上同意参会,实际上到会上就把宋襄公抓起来,羞辱一通,再放回宋国。宋襄公丢了脸,还不懂得收敛,回国后出兵讨伐依附于楚国的郑国,出口恶气,这就招来了更大的灾难。
楚国哪里容得下宋国张狂?出兵攻打宋国。宋襄公上次盟会上被楚国偷袭,很想报仇,所以决心应战。宋国大臣子鱼觐见道:“上天抛弃商朝已经很久了,所以我们没有实力和楚国对抗。”宋襄公不听,率军来到泓水,布下阵地,准备狠狠教训楚国。
楚成王命令楚军渡河。宋公子目夷见到这情况,向宋襄公建议:“敌众我寡,趁现在楚军半渡,还没有成阵,赶快发起进攻。”宋襄公拒绝了。
等楚军渡河完毕,正在整理队伍布置阵势,目夷再次建议出击,又被宋襄公拒绝了,说要等楚军布阵完毕再行决战。
宋襄公到底在想什么?他认为打仗必须堂堂正正,什么偷袭、半渡而击、趁人之危、对手结阵未成而发动进攻等等,都是胜之不武的小人行为,为君子所不齿。所以他一定要等到楚军摆好阵势,双方像君子一般决战,赢得光明正大,输得轰轰烈烈,充满艺术凄艳之美。
这一仗的结局没有悬念,不是悲壮,而是悲惨。宋襄公身负重伤,回去后不久去世,宋襄公的行为一直被后人诟病耻笑,批评他迂腐且愚蠢。
其实造成他失败的关键不是这场战争,而是他不自量力的称霸企图。就这场仗而言,反映出来的是不同时代的精神。东周王室衰颓,诸侯雄起,频繁打仗,逐步改变了以往的战争观,不再是捍卫理念、遵循规则的力的较量,追求胜利的现实利益压倒了一切,规则逐渐变得无足轻重。
一旦没有底线的竞争,功利主义将高昂奋起,春秋时代才开了个头。随着时代推移,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
从时代精神的变化来看,宋襄公会变得越来越可笑,成为食古不化的象征。功利时代是难以理解上古的骑士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