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四的上午,学校全体师生去青浦春游,我有两种选择一是跟着他们同去,这个时候的春天应该有别样的味道,况且又是最后一次跟着学校的这些人出游了。二则不跟去,在家里睡个懒觉,陪陪儿子,下午去离家很近的学校开个会,晚上给孩子们过个生日。周三,在办公室听到了学校领导关于这次春游的孩子采草莓,老师在外面看他们采草莓的安排,毅然决定选择二。那一刻感觉到很轻松,这样我就可以任性的睡个好觉了。
6:30生物钟将我唤醒,7点钟站在洗漱台前的时候,奶奶说:你昨晚不是说要好好睡个懒觉,不要叫你吗?怎么这么早又开始洗漱了。我说:昨晚睡得挺好的,醒了就起来了,今天还有好些事情要做呢。
冒雨8:20到学校的时候,几辆大巴已经缓缓在驶出校园了,车上的老师有的拼命向我招手让我上车,有的写着一脸“下午开会上午来学校干嘛”的疑问。他们当然不知道当我们(七年级组三个语文老师钟的两个)去向校长提请春游不能同去的理由时,她扯淡的要求上午也要来学校办公。听到她的要求的那一刻,我心理一面大笑她的愚蠢,一面告诉自己,来不来在我,不在你。这么多年在二中我向来在自己的规矩和条例里做事。学校要求上下班打卡,我心情好就打,心情不好或者去外校听课来晚了要早走就不打,每年的纪律考勤奖励是2000元,我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挣这个钱,当然也不会像某些同事那样,为着要挣这个钱让其他人帮忙打卡。
最终,我还是来学校了,由着自己的自然醒,由着自己的关于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的节奏,当然,如果没有领导的要求我来学校做事会更显得理直气壮和清雅脱俗一些,我也可能更早一些来学校。另一个语文老师已经坐在办公室中央开始打起了游戏,看我进门非常吃惊说:按照你的个性,不会来才是啊……
我坐在桌前快速计划了下今天的安排,订蛋糕、读写文、跑步(雨停的话,如果不停我会更开心)、开会、接女儿接儿子奶奶接韩炯、集齐全家到外面过生日(4:30到6:30)、回家陪女儿弹琴和做作业。我跟韩炯商量好聚餐事宜,尤其敲定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保证女儿有时间回家做功课又能按时上床睡觉。
把打印出来的伯凡这期文字看一遍,周二跑步的时候已经把6档语音听了一遍,5公里,45分钟,一些观点和概念。听的时候我决定写关于拖延症的话题,感觉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在近半年已经攻克了。我貌似已经清楚了我要啥,我需要做啥,然后马上做。尤其最近,每当我要开始写作的时候,当我想起身倒杯茶上个厕所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小燕姐那句话“我把孩子做作业前拖拉的事情都不知羞耻的做了一遍”,于是我把自己按在椅子上,拖出键盘开始敲,我也没有想以前那样把在伯凡上圈化过的概念和观点再理一遍,把在稿子旁边自己的触动性批注凑一凑,再由此画个思维导图拓展一下。脑海里就几个字:DO,现在!
在除了写作以外的其他事情上,我貌似也能非常雷厉风行的马上直奔主题,DO,现在!周一,去蔡老师学校听课——她是一个我目前能接触到的语文方面的优秀老师,我死皮赖脸的去她学校听了一堂课后,死皮赖脸的请求每周一第一节都能去听课学习。听好课,探讨好课驱车回学校。一边听着车里的刘苏里讲梭罗一边做着到校后备课上课跑步的计划。当我冲进办公室,听到从各个角落传出来的联机游戏的声音,毅然把本来安排在下午的跑步日程提到前面来。5公里跑好,5集关于梭罗的内容听好拉伸冲凉后就到了午饭时间。
午饭后,看看姐妹们群里的交流,克制住发言和@谁的欲望,担心你来我往说着说着就强打精神了,到了下午混混沉沉。我把大毯子往全身一盖,往头上一拉,开始在《瑜伽放松术》的34分钟的旋律里等周公。这个习惯养成对我来说很艰难,除了前面说到的群里的吸引力还有饭后的办公室的嬉笑吵闹,以及我本身觉得午睡浪费时间的心理,和害怕躺在那里睡不着的34分钟会是种折磨。但是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作规定的事,因为下午和晚上还有大量的事要做,况且,要是睡着了呢?当我放下午睡浪费时间的想法,让自己不管怎样都要受那般“折磨”的时候,每天中午周公有几分钟或者十分钟左右会来找我。当我摸到嘴角的口水,同时感受自己如一团线的缠绕的头顶轻松开窍的时候,有一种酣睡后的早上新生的喜悦。
批好作业,备课、上课。在三点时空下来把早上听课笔记整理好,顺便以此为内容把当天的日更文章写了。到群里做了关于共学的调研,等待回复的时候把前一周的姐妹们的文章深入拜读和点评了一部分。
4:30驱车回家,把闹钟订到6:00,这天要提前一点时间去接女儿——刘苏里推荐的克莱默做注的《瓦尔登湖》版本图书馆还幸运的留着一本,接女儿前去请回来。在地板上,跟儿子摸爬滚打到闹钟响。借好书,和女儿走路到家、吃饭、陪钢琴,陪作业。顺便群里闲聊下共学整顿的事情。9点准时跟女儿去洗漱,9:30准时上床。跟韩炯小聊了会儿天,我跟他叮嘱睡前聊天说些轻松的话题,不要把一些需要深入思考或者意见不一的事情扯出来谈,否则影响心情直接影响睡眠。关灯前看了下手机,@传美,没有得到应答。其他人对调研都做了认真的回复,。猜想她可能在忙,寻思下给她最后期限是什么时候,如果不参与共修又以怎样的方式来把她请出去,对于群里的几个共修的小问题怎么修补能更好的促进到包括我在内的大家呢?大家的调研内容不能发了就算了应该整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对别人的收获和学习方式和态度有全面的看见才好呢。伴随着杂七杂八的思考入睡……
周二,周三,如周一,上课、跑步、写日更文章加陪娃。只是每天三四节课,加上周三去新学校听课,每天要做的事更多了。连续跑了几天五公里,有点伤元气,全身上下能疼的地方都在疼。周六上午党员要外出参观,下午跟一朋友去参加“艺术上海”展览;周日女儿的钢琴课,网球形态测试和下午的每月一次的读书会。
按部就班于每天的不得不做,和自我提升,看起来每一步都在“双规”中深度用心的操作和进行着,好像,这样的节奏和做事风格跟拖延症没有关系,真的是这样吗?
什么是拖延症?
来看看拖延症的测试,如果符合越多,拖延症越严重——
1.每天都是做无关紧要的事,越是重要和越是麻烦的事反而放到后面;
2.每次做事都是往后推迟,从8点钟退到9点钟,再推到12点钟,而且还为自己的推迟找到借口,会觉得自己反正会做完,时间还很多
3.乐于寻找好“美好”的时段来做事,如果感觉心情不好了,即使是很重要的事,也会不做,而是找些娱乐性东西麻痹自己
4.虽然事没有做,或者推迟做,但自己事后会觉得羞愧,心里会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做完,非要等到最后才急急忙忙去做
5.另一方面会没有自信。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到时候又是因为要麻烦而没去做。
6. 总是到了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其实可以把时间用在更好的地方
扪心自问,上面几条中符合的极其少,至少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在产假结束开始工作的这一段时间里。只是我想问我自己每天的这种紧凑的安排真的是我的人生所需要的吗?真的对实现人生的意义有积极的影响吗?我这会不会是一种勤奋的惰怠?如果方向不对,越是积极越是走向反面不是吗?态度好像可以给100分,方向看起来好像也是对的,那么方法呢?最近睡得不是太好,有超负荷运转的感觉。脑袋里一团毛线的感觉差极了。人不能脑清目明的清醒着怎么又去做影响人生和未来的事情?
我想,对于我来说,关注每天生活的功课有没有完成,用心理打卡的方式来促进一切事情完美完成的方式可能仅仅是战术上的关照,而非战略上的布局。如果是,我应该是优哉游哉的笃定的享受着,而不是每天这么负重苦逼的坚持着。
为什么需要坚持呢?是我不够坚定吗?有的,周三去了新学校看到他们忙碌的身体我有些害怕,休闲慢节奏小溪般工作十几年,一脚踏进湍急的河流里会是啥感觉?每每想到9月份开始的新生活,我是既憧憬又担心。焦虑于自己工作家庭不能双兼顾,担心于在忙碌中会更加狂躁。为什么仅仅是做了些很多人都在做的平常事却大动干戈的一副模样,弄得每天很累呢?还有基础太差,为以前的东一榔头西一锤买单而已。除此,还有求完美心事过重的原因,最近偶尔会想到刚刚离开的三姨的事情,会重新叩问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而活?看办公室的人周围的人简简单单甚至粗糙粗暴一些不也有人间烟火的美丽吗?苟且着毕竟还活着。活着却苟且着,好像又枉活一场。
这是一场情绪低谷期的呓语,也是自我元认知的一种尝试,想把这坨乱毛线理出个头绪来。好吧,可以结束了,我需要把写文章前和过程中想做的事情一并去做了:去趟厕所,顺便洗掉吃饭的勺子,回来后在门边把自己的杯子里的水蓄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