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任务的间隙,往往会有一个瞬间,让我们从“自动驾驶模式”抽离出来,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价值,错过了这份“礼物”。
这是最近看《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让我很有触动的观点,作者把这个瞬间叫做「抉择点」,也就是那些我们可以决定接下来做什么的时刻,比如刚刚完成某个任务,或是任务被打断的时刻。
如果没有把握「抉择点」,而是继续应对那些看似紧急的事情,可能会陷入无效努力。
01
把握「抉择点」的本质是保持觉察。
觉察的反义词是熟视无睹,也就是工作中出现的“自动驾驶模式”,特别是多项任务有类似的流程,就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变成「应激式工作」,一旦出现什么新的事件、紧急的任务,都会把注意力放到这些事情上,尽管它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它也很像刷视频时的状态,向上滑动手指都是接近无意识的状态,等到反应过来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
但凡这时候能够停下来,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审视一下即将要启动的任务,很可能就会发现,这件事不需要现在做,甚至都不需要你来做。
这几秒钟、几分钟,将会是很不错的投资,就像书里说的:“当你碰到一个抉择点时,立即开始处理下一个任务通常会导致你浪费大量时间,这远比思考下一个任务所花的时间多。”
02
把握「抉择点」,就是在自己要花时间去做事情之前,思考一个问题:
我当下的能量状态,最适合做什么事?
过去的时间管理方法,可以大致分为:1.0版本的“腾出更多时间做事情”,2.0版本的“在单位时间里提高效率”,3.0版本的“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事”。
而「抉择点」这个方法,可以看成融合了精力管理的4.0版本——把自己的能量状态和重要的事进行匹配,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你应该也有过体会,明明有大块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没法做创造性或深入思考的事情,这就是能量状态和事情之间不匹配。
对我来说,刚刚处理完大量的沟通类、运营类工作,是很难进入专注模式的,也就不适合处理课程设计、活动设计这类工作。再加上我的能量巅峰时间通常都在早上,所以如果近期课程设计是我最重要的事情,那我会把它放在早上不受打扰的时间里完成。
不过每个人的能量峰值时间不同,而且每天能量变化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可以在出现「抉择点」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能量状态,以及回顾一下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将它们做一个匹配。
03
在出现「抉择点」的时候保持觉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那些偷偷耗电的“后台程序”。
可能你也会觉得,为什么有时候才过了半天就觉得很疲惫,有时候一整天下来还是精力充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没有“后台程序”的影响了。
身体层面的后台程序,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呼吸和肩颈肌肉。
当你停下来几秒钟觉察一下呼吸时,可能会发现它是短促的,甚至有时会无意识地屏息,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紧急的事情,这种情况会更严重。这就是一个任务结束之后,你会觉得突然很累的原因了。
短促的呼吸会让我们的身体处于“应战状态”,肩颈的肌肉也会不自觉紧绷,它们会一起偷偷耗着你的“电量”。
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一点,调整一下呼吸,放松一下肩颈的肌肉,就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能耗,保持更高的能量去完成后续的事情。
而且,如果你可以把觉察进行得更深入一些,去看见呼吸和肌肉紧绷背后的情绪,也许会发现更多“后台程序”,让自己的状态保持得更好。
04
很多时候,在觉察到身体的紧绷和情绪的存在时,下一刻最重要任务,也许就是下楼散个步。
投资这5分钟时间,很可能会救回后续的1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
就像《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书里会强调有计划地发呆、吃合适的零食,都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秘诀。
平时的我们,很难把这些事情列为“重要的事”,但有了「抉择点」这个视角之后,就可以更多地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宝物”。
哪怕没有任何新的行动,觉察本身也会带来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