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听到关于阅读的话题,有人甚至还做出排名,犹太人每年阅读的书本数量最多,而国人最少;有人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现代人阅读能力已经渐渐退化了;还有的人呼吁大家快快觉醒,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加入阅读队伍中去,别让孩子在作业培训中度过童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这里,我想说读书固然重要,但读书读成傻子的人也不少,历史上有赵括纸上谈兵,还有个梁简文帝萧纲,他四岁开始识字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可他做的糗事比没读书的人还糗。终其原因是知识没转化成智慧,你读得再多只是多些知识储备而已,只有经过内化、践行才是你的东西——智慧。
只字不差的阅读
这个概念最早是我从李笑来老师那儿听到的,也确实很有效果。现在很多人崇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好似走马观花,你看到了花,但你不能蹲下身子去闻花香,也体会不到花瓣掉落地上那一瞬间的心情。你为了速度而放弃了思考,放弃了去聆听作者的心声的机会。没有思考的阅读会怎样?我想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再明白不过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层层推进,有的放矢
初级阶段读书时可以从兴趣入手,什么兴趣看什么,但必须看懂看明白。
中级阶段要有选择性地阅读,一看就能明白的书少看,因为你的认识水平已经与书中的所描述的知识大体相当,这个时候你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多看些似懂非懂书,这个时候也是最烧脑的时候,闯过去,别有洞天,回来,只能在原地踏步。当然,还有一些你看完之后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书先放着,说明你与这些知识还有一段路要走,需要日后看自己的造化与缘分。
接下来进入飞跃阶段,此时读书要动笔了,写上你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或者新的见解。读完一本书会让你收获不止是一本书的内容,书中的知识或许与你生活有联系,或许与你之前看过的书有联系,或许对你的未来有所启示,这些都是你动笔的理由。当你提起笔来写的时候,还会很快发现自己的荒芜区在哪里,这个时候你会逼自己去输入自己想要的知识,也就是倒逼输入。
终极阶段,很不幸的是这个阶段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类如果没有寿命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是没有终点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