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新网师的微信公众号上意外发现我的《家校共育》第八次作业,的确是惊喜。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我有一群贴心家长
——说说星星一班的家校故事
198158梁娜茹
2018年8月底,我们一个800人、18个教学班的学校,教师才31个(休产假的老师除外)!在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我作为学校教导处的唯一负责人,毅然决然地担起了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一星期16节课,同时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
开学之初,我进行了教室文化建构,班名、班诗、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这些班级符号产生后,班级就有了灵魂。
然而,接下来学校的、教学的、班级的事情一件挨着一件,好几件事情叠加来袭也是家常便饭,这让我怎能应付得了?但即便这样,我内心的一种声音也从未减弱,那就是:课堂、学生永远都是我的主业,工作再忙,课堂不能应付、学生不能耽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到了借力,向家长借力。
向家长借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必须要有足够的情感投入,将心比心,才能取得家长信任,让家长成为班级合伙人,与家长成为好朋友。于是,我们的家校故事就开始了……
一、读家教书
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地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因此,我也想努力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知识。我白天给孩子们读书讲课,晚上我给家长读书。从去年9月3日开始,截止到本学期结束,连续近500天在荔枝APP分享了六本家教书籍:《家有小学生——给烦恼父母的实用秘籍》《好懂好用的心理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现母亲》等,累计字数达100万。现在受益的人越来越多,荔枝电台收听人次达8.1万。
一学年来,我的夜读更像是一所家长夜校。家长在听书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懂得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家长被100万字的专业家教书籍所滋养,这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底气了,育子方法也更科学了。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84条我们的“家长学校”里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为此,我开办了“家长学校”开始给家长读书,希望通过聆听我的家教书籍分享,来掌握一些教育学的知识,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
二、写家校信
2019年初春,一股新教育的春风吹遍了我们孟津县。我所在的孟津县平乐镇中心小学也成为了新教育第一批实验学校。于是,我开始阅读学习新教育的一些书籍,践行新教育十大行动里的一些做法。其中在家校合作共育行动中,我就进行了写家校信的尝试。
一学年来,我给家长写了将近三十封家校信,累计字数四万多。在信中,我给家长讲解阅读的重要性,指导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告诉班级工作的具体安排;交流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好做法等。家校信,成了我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写着写着,我和家长的沟通就顺畅了。好关系就是好教育,这为我们星星一班的家校共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99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去达到这种一致性呢?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个家庭里都过“书籍节”。到这一天,家长们给儿童买一批精典的藏书。在特别的节日里,也给孩子们买书。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在家长学校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听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而我给家长写信,推广阅读也是一大任务。在与家长书信交流中,家长给孩子们买书了,家长也开始读书了。
三、劳动教育
不得不说,是我读家教书籍、写家校信的这些事情,把家长带入到了班级中,让他们渐渐有了班级合伙人的角色意识。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家长的深度卷入……
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班每月一事扎实开展:三月份进行了“种春天”(这件事情就是通过家校信告知家长),一人种植一两盆绿植,见证植物的生长。四月份每个孩子都在家养蚕。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着一个个小生命的成长与蜕变。就在养蚕期间,我们班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呢。起初养蚕并非我的想法。那是有一天中午,康康的爸爸微信里告诉我:“梁老师,今天下午我给班里孩子送来一些蚕,麻烦你放学时候给孩子们分一分。”当我正想着怎么通知孩子们来学带上盒子,康康爸爸又发过来视频。啊!他已经为每个孩子准备好了盒子。
养蚕开始了,有的家长会因为没有桑叶而发愁。没关系!只要有一个家里有桑叶,班上所有的蚕就不会被饿着。因为,我知道,我们班有这样一群好家长,他们摘桑叶的时候会专门多摘一袋子送到教室里。我告诉孩子们,谁没有桑叶了,放学就主动拿走一些。也有的孩子因为一点疏忽,把蚕宝宝养死了。但班上其他孩子就会主动再送给他几只,并且他们还会在课余交流怎么养蚕的话题。
慢慢地,蚕养得白白胖胖了。再接着,蚕宝宝吐丝结茧了!一个个溜溜圆,有雪白雪白的,也有金黄金黄的,煞是喜爱!又过了些日子,小蛾子拍着翅膀飞起来了!孩子们惊叹着、高兴着……这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成长方式吧!
五月份,我们的主题是“我爱劳动”,孩子们每天在家都要至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20多天的坚持,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扫地、拖地、洗碗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还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都要告诉家长,怎样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信念:劳动不仅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欢乐。我们对家长们说:如果你们想让子女成长为关心体贴别人的人,让他们把父母当成世界上最亲爱的人,那就必须使他们把全部生活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而且最主要的是,要用高尚的思想和动机去激励这种劳动。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 (照料动物、种树、养花)。开展每月一事,让学生养花养草,养小动物,做做家务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四、成为班级合伙人
有了我持续的感情投入,家长跟教室的连接也越来越多。
每一次的卫生大扫除,我们班都有热情的家长做志愿者,他们自由结合,组成劳动小组,有的负责擦窗户,有的负责擦风扇,有的负责涮洗抹布……大家干得不亦乐乎。
四月初,学校让班级打造教室文化墙。我们班的家长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从家里带来了批灰刀,买来了钢丝球,把教室墙壁上残留的污垢清理一新,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装饰了教室文化墙。
再后来,我们班的节目排练,我外出学习时候的课前看班,都有家长志愿者前来协助完成,而且完成质量很高。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星星一班的家长就是这样爱孩子所爱,帮我之所需。我很多次地露出骄傲的神色,说:“我有一群贴心家长!”家长、孩子、我,我们共同编织着美丽,编织着成长,编织着梦想。
瞧我这一群贴心家长!
备注:由于2019上半年在新网师选修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下半年我又开始每天朗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所以,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比较熟悉。再说,我目前正处于学习阶段,自己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受到教育大家的影响。本次的作业可能不合要求,但的确是我在做的事情。
2020年1月2日